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843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IMG_DPP_0015.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13/6/13 8:14:46
AUTONET記者:蔡致堅(06/06/2013)

基於旅行車在日本市場受到歡迎,美國市場則以SUV、RV為主,因此HONDA藉由第六代Accord問世時調整產品陣容,日規版提供四門和旅行車,美規為四門和雙門,歐規則為四門和五門掀背,至於亞洲則走和美規相同的四門造型風格;同時動力規格也因應市場有所不同!



為了迎合世界各市場的消費者口味,並依照當地交通狀況和用車習慣的差異性,HONDA決定將第六代Accord分為日規、亞洲、美規、歐規四種版本,車型共有雙門、四門、五門旅行車、五門掀背等形態。日規四門房車和旅行車的軸距為2665mm,車身尺碼為4635×1695×1420mm,美規四門在2715mm超長軸距下,創造出4796×1786×1455mm尺碼(2001年小改款長度增加至4811mm),雙門車型軸距僅有2670mm,因此車身尺碼縮小為4745×1786×1400mm,歐規則為2670mm軸距與4595×1750×1405mm尺碼,同時日本市場還以全新兄弟車Torneo來取代Ascot和Rafaga。當然這些車型不僅造型有明顯差別,就連內裝鋪陳也各有風格。

不過第六代Accord的最大變革,除了針對不同市場給予差異化造型,以及符合需求的動力系統外,就在於無論是哪個地區的規格,前懸吊都維持雙A臂結構,但後懸吊可是從雙A臂變成更複雜的五連桿設計,嚴格來說是在雙A臂加裝三支搖臂,雖說是原本結構的升級,對成本也增加不少,卻明顯提升操控性,更讓乘員享受絕佳的舒適性,這樣的變革果然受到消費者歡迎和好評,也意味原廠也開始替Accord的未來發展鋪路。


內裝的設計上日規和歐規比較接近,屬於駕駛人導向的模式,美規因用車習慣的關係,加上提供列為選配的衛星導航系統,所以中控台操控面板從上連貫至下,2DIN CD音響主機、恆溫空調的排列便於操作,而日規和歐規則將功能介面集中在中控台上部,故又在中控台下方創造出一個置物空間。此外美規版因軸距較長,乘坐空間比起日規和歐規都來得更大,當然在HONDA的策略下,日規與歐規屬於跑格化房車(Euro R和SiR都配置RECARO座椅和MOMO方向盤),美規為家庭房車,以致於產生不同的路線。而Accord在導入台灣國產化後,提供2.0L和3.0L兩種排氣量規格,其中3.0L高達200hp馬力更是當時國產車之最,也正因為市場競爭對手少,讓Accord的銷售達到顛峰。

動力方面因應各個市場需求以及法規標準,HONDA調校出多種引擎,以日規版為例,包含1.8L、2.0L、2.3L在內,總計有八種功率輸出,並採用HONDA最引以為傲的VTEC可變氣門技術,輸出馬力從120hp-200hp不等變速系統在全世界則有四速自排、四速手自排(S-MATIC)、五速手自排、五速手排等設定,依照市場和引擎規格而有所差異。美國和歐洲,則提供2.0L和2.2L兩種直列四缸的引擎,馬力為135-180hp,爾後又增加Accord車系首度搭載的3.0L V6引擎,具有200hp強勁功率輸出,歐規Accord Type R則換成2.2L VTEC心臟,獲得220hp的馬力,此舉也讓Accord正式和性能劃上等號。

此外,由於轎式休旅風潮興起,除了延續第五代Accord底盤創造的Odyssey於1999年推出第二帶車型,HONDA也在同一年發表更像大型旅行車的Avancier,可惜缺乏個性化的產品定位,且在僅有的日本市場並未獲得認同,最終在2003年停產。而第六代Accord則在2002年進入第七個世代,此時因HONDA的社長作風較為保守,因此在新新策略和路線下,僅剩下美規與日歐規兩種版本,車型更保留雙門和四門,同時也將Inspire車系整合,成為日後美規Accord的藍本。










內容圖示
url email imgsrc image code quote
樣本
bold italic underline linethrough   












 [詳情...]
validation picture

注意事項:
預覽不需輸入認證碼,僅真正發送文章時才會檢查驗證碼。
認證碼有效期10分鐘,若輸入資料超過10分鐘,請您備份內容後,重新整理本頁並貼回您的內容,再輸入驗證碼送出。

選項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