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331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HoneyMoon_Day3_00013.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一車一世界 : [分享]機油解說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分享]機油解說
美國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merican Engineers)制訂引擎用機油規格如表一所示,分為低溫氣候使用之機油如0W~25W (W表示winter冬天低溫氣候),還有夏天高溫氣候使用之機油#20~#60,在此#60因個人取得資料不足未列出。
引擎機油對於黏度的需求有:
低溫啟動性好:即低溫時黏度要低,使得機油能迅速流動到達各機件以發揮保護功能。根據美國寒冷地區的引擎實驗,引擎磨損有70%是啟動時造成的,尤其是冷車啟動造成的磨損極大,只有30%磨損才是運轉中造成的。台灣的氣候沒有美國寒冷,啟動造成的磨損比例沒有美國嚴重。從上面數據知道,低溫流動性好的機油可大大減少引擎磨損,美國MOBIL公司曾就20W50機油和5W30機油做啟動磨損實驗,發現20W50機油造成的磨損量約為5W30機油的2倍多。
寒冰時機油不可結凍:結凍的機油會打壞啟動馬達,嚴重時造成引擎大故障,這和冷卻水箱不可結凍原理一樣。在台灣的冬天,車子可到達最冷的地方是合歡山的清晨,假設溫度是-5° C,單級#40機油凝固點約是- 9° C,那麼可使用單級#40號機油上合歡山嗎?不妥,因為此時機油雖沒有結凍,但黏度非常高,像麥芽糖一樣,車子很難發動,就算勉強發動起來,冷啟動磨損可能造成引擎內傷了。適合冬天合歡山清晨的機油是15W、10W、5W、0W等機油,其中15W是可接受的黏度,10W已是令人滿意了,5W和0W以上效果當然更好,但價錢昂貴。
高溫時機油黏度夠: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的油膜強韌不破裂才可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夏天溫度30°C,適用#30機油,40° C適用#40機油,50° C適用#50機油,但也要配合車輛負荷、操駕激烈程度、引擎新舊程度做調整,待會後面有更詳細介紹。像沙烏地阿拉伯全年高熱氣溫約50° C,所以使用#50機油。在台灣的夏天,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 C,所以基本上最適用於台灣的是#40機油,但這只是基本選用原則,實際上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用車情況調整,有人適用#30機油,有人適用#50機油,甚至賽車選手適用#60機油。
高溫時黏度不要太高:黏度太高會阻礙活塞在氣缸壁上的滑動,成為引擎內阻力,使引擎耗油、引擎溫度上昇、轉速拉不上來、馬力無法發揮等問題。較稀的機油阻力低,比較省油,但又怕機油太稀沒有足夠強韌油膜保護機件,所以機油黏度的選用必須在省油與抗磨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黏度指數要高:普通機油在低溫時通常黏度很高,高溫時通常黏度很低,這種高低溫的黏度差異稱為黏度指數,一款好機油在高低溫的黏度差異越小越好,也就是黏度指數要高。通常黏度指數的比較是以40°C的黏度和100° C的黏度來計算。有些添加劑可改善黏度指數,所以通常機油添加黏度指數改善劑,可改善高低溫的黏度差異,使成為複級機油如10W40,低溫時符合10W流動性,高溫時符合#40黏度。
根據個人用車狀況調整:
(1)新車的活塞與氣缸間隙小,且機件活動面尚未磨配(runin),適合較稀的機油,因為稀機油容易進入緊密間隙中,且可以幫助磨配。待磨配完成後再改用正常黏度機油。
(2)車輛在80000km內,活塞與氣缸磨損不多,間隙正常,可選用正常黏度。
(3)舊車在80000km以上,活塞與氣缸間隙已稍磨損,間隙稍大,可選用較黏機油,以幫助間隙的密封性。
(4)都市用車、常塞車、慢速龜爬者,因慢速塞車易引起引擎高溫,宜選用較黏機油。
(5)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因引擎溫度正常,選用正常黏度即可。
(6)輕負荷引擎譬如轎車,宜選用正常黏度機油。
(7)重負荷引擎譬如貨車,或是常常滿載的轎車、常爬山長陡坡的車,宜選用較黏機油。
(8)激烈操駕者,如常急加速、引擎轉速高、賽車者,宜選用黏機油,對於引擎常逼近紅線區者宜選用#60機油。
正確溫車方法:冷車發動稍微踏油門,使引擎轉速約在1500rpm約略30秒後,即可入檔慢慢上路,此時勿急加速,待上路約5分鐘後引擎暖熱即可隨意操駕。熱車發動則不必踩油門,發動後約5秒鐘以後即可上路。
觀念改正一:冷車發動後,以普通怠速700rpm溫車有二個缺點,其一是我們希望機油能儘速打上去,而怠速打機油速度慢了些,此時溫車以1500rpm左右為佳,但也盡量不要超過2500rpm,此時太高運速即高速磨損,常見某些修車工一發動引擎立即猛踩油門,此非常傷車,他對車基本知識不足又不愛惜客戶的車,這家修車廠以後不要去了。其二是此時冷活塞與冷氣缸間隙大,所以混和油汽易被高壓吹漏至曲軸箱,使汽油與機油混和在一起而劣化機油,不但縮短機油壽命也減損引擎壽命。
觀念改正二:冷車發動後怠速暖車5分鐘,不但耗油,且因暖車緩慢使大量混和油汽進入機油箱劣化機油,反而傷車。正確方法應是發動約30秒後,即可緩慢上路,待上路約5分鐘以後引擎達工作溫度即可正常操駕。
10選用複級機油最為恰當如10W40,不但冬天夏天都可用,南下墾丁北上合歡山都適合。通常5W40比10W40貴,10W40比15W40貴,如果你正常用車、不飆車,則適合台灣氣候者為10W40,如果想更省錢用15W40也可以。
11.以現代引擎科技,如果正常操駕且正常換油,引擎壽命約40萬公里才需搪缸,使用5W40機油的引擎壽命可能比使用10W40來得長壽些,使用10W40可能又比15W40長壽一些。但5W40比10W40昂貴,10W40又比15W40昂貴,使用者必須在機油價錢與保護性之間取得平衡,不一定貴機油就是好選擇。

A.機油的編號:
機油的編號即直接反應出它的黏滯性(viscosity);Example:`10W-40`,其中
10W就是表示此機油在冷溫度時它的黏滯性,W是指winter,而第二個數字40
就是指在較高溫度時它的黏滯性;並不表示機油會因為溫度上升而黏滯性就增加哩
(啊一般人可能會誤會的ㄛ)它的真正意思是說:
當此機油在低溫時,它就像(相當於)10單位重的油在低溫時的黏滯性,同理
當此機油在高溫時,它還是有相當於40單位重的油在高溫時的黏滯性ㄛ...
在低溫時需較稀薄的機油以減少它流動的阻力,使油膜能快速地佈滿引擎各部,
而當引擎溫度回升時,就需要較稠的黏滯性來應付因高溫而反倒造成的機油稀薄!

B.機油的功能:
· A.潤滑作用(lubricate):
機油的油膜.黏滯性多少就是有潤滑引擎內部組件的功用;太稠引擎發動不易又耗油,
太稀的話,保護潤滑的功能又太差,嗯,適中ㄛ~
· B.冷卻的作用(Cooling):
機油會流過因高速運轉而磨擦生熱的引擎組件,在經機油冷卻器冷卻,所以,它也有冷
卻引擎的重要任務.
· C.清潔的作用(Clean):
引擎運轉都會產生些雜質,碳化物什麼的,機油就可以帶動這些懸浮的東西,也能在機油
濾清器下給clean掉一些,所以,換機油時換換機油濾清器是"道德地"....
· D.密封性(Seal):
機油還能夠在引擎活塞和汽缸壁間形成一護膜般,能防止壓縮的混合油氣跑出來哩!
也因此功能而有建議老車可以換換黏滯系數高的機油,以避免機油被"吃"(燃燒掉)
的可能,而新車則因間隙還很緊密而用黏滯系數低的機油(也可較省(汽)油點)的說法. · E.其他:
我們偉大的機油還能有防腐蝕性,消除汽泡...等等功能呢!!

選用車用機油SAE黏度指南
最適合台灣天候使用的機油黏度夏天為10W/40或15W/40,冬天可考慮10W/30、10W/40注意:您的車輛要求可能不一樣,請遵循車輛製造者的建議,來選用機油黏度。
氣溫 適用SAE黏度等級
0℃~40℃ 10W/30、10W/40、15W/40、20W/50、10W/50
-18℃~40℃ 10W/30、10W/40

很抱歉原本這是一個表格的資料,在這不能呈現表格,SORRY.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分享]解構機油神話
作者: 程冠華

機油是一種規格化的工業製品

關心愛車狀況的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聽旁人談起某某牌的機油如何如何神奇 而有躍躍欲試的衝動。但是感覺畢竟是一種自我的主觀認定,"跟著感覺走"可以創作藝術但無法造一架飛得動的飛機。多數的工業製品會有一套定性定量化的客觀規格讓使用者有選購的憑據。例如因為大家都曉得買電器用品要注意電壓是否合用,所以沒有人會去拿110伏的電器插220伏的插座來"感覺看看"性能是不是會提升。 同樣的,為了滿足不同車廠,不同時期需求的龐大機油工業,自然也有評鑑性能的嚴謹規範(specification)作為下游使用者的選擇憑藉。

各類規範中最廣為通用的,就是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即美國 石油工程協會所制定的。凡是。經過API認證(相反的,未經認證的就不能打上這個甜甜 圈)的包裝上都會如有右圖般的標示:
其中SH/CG的字樣是表示其等級:S是指汽油引擎部分,C是指柴油引擎。 在汽油引擎方面,可以說S之後的字母順序越後面,等級越高。目前已發展到SJ,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和公制的SI混淆,所以直接從SH跳到SJ而沒有SI這個 規範。福斯各車款的要求規範為SF或SG。在甜甜圈下方"ENERGY CONSERVING"的字樣是指該款油有節省能源的功 能,跟其他標示一樣不是隨便亂標上去的。油品需通過SAE的測試才有資格寫上 這兩個字,否則只能空白在那裡。不過實際上改用有這種標示的機油對於油耗改善並不明顯。

在俗稱API甜甜圈的中間,那個"20w-50"是美國汽車工程學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所制定的"黏度指數"標示,其詳細說明如下:"黏度指數(Viscosity Index)"與黏度(Viscosity)並不相同;黏度是物質對抗外力使其位移的阻力,黏度指數是溫度對應黏度的關係。我們都知道油品類的黏度會隨溫度的高低而改變,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牛油,它在冰箱中黏度大到凝結成固態,在鍋子中黏度低到宛如清水。將黏度與溫度的關係用座標來表現就會得到類似右圖的曲線,這條黏度對應溫度的線條就叫"黏度指數"。黏度指數越低,曲線的起伏較大,溫度稍變高,黏度就下降;溫度稍變低,黏度就上升。反之,黏度指數越高,曲線的起伏就顯得較小。引擎運轉溫度的變化十分劇烈:它可能會在酷寒的極地氣候中發動,也可能要在酷熱的沙漠中全速運轉。黏度指數低的油品可能在低溫時黏稠的無法流動來保護機件,在高溫時卻過於稀薄,同樣無法保護機件。雖然黏度指數越高對機件的保護越周全,但是黏度指數過高的油品,其過高的濃度不但會減損引擎輸出功率,不易流動的特性在冷車時會讓機油邦浦無法迅速抽起來潤滑機件。所以黏度指數不是越高越好,理想的油品是在低溫時有低黏度指數的高流動性,高溫時又有高黏度指數的穩定度,這就是複黏度機油問世的理由。前面所提到的"20w-50"是一種複級數機油(w表winter),表示這款機油具有SAE20,30,40,50等單號級數的特性:最低溫時有黏度指數20的黏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有30,40,乃至於最高溫時有黏度指數50時的黏度。

右表就是各車種車主手冊上面都有"機油黏度選擇建議表",左欄的A適用於有API的"Energy Conserving Oil"認證類的油品,右欄的B是一般複式級數機油。目前台灣市場以右欄的油品最為常見,所以我們就只看B欄;圖表中最左邊的是大氣溫度(攝氏),台灣四季平均溫度達20度以上,所以B欄中間的5w30,5w40,10w30,10w40的油品僅可以用於氣溫15度以下的環境中,所以並不適用於台灣(對VAG車系而言)。諸如5w50,15w50,20w50等黏度指數延伸至50的機油才比較適合。

不過黏度指數範圍太寬廣的(如0w60),機油的配方必須使用較多的黏度指數改進劑(Viscosit Index Improver),這種配方是一種"非牛頓流體",其黏度會因過大的剪力(約等於工作負荷)而降低甚至損失黏度。也就是說如果工作負荷大(例如常拉RPM或爬坡),表示剪力非常高,使用黏度指數範圍過大的機油會提高因油膜破裂導致機件受損的機會。

礦物油VS合成油
大家一定在廣告上看過"全合成油"這個字眼,不過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機油其實 是基礎油(Base Oil)和各式添加劑的組成物(詳見機油添加劑一文),礦物或合成就是指 基礎油的不同。傳統的礦物油其基礎油是從原油提煉出來再經過加工而成的,而合成 油的基礎油則是人工合成物。

目前礦物油的產量仍遠超過合成油,所以後者的售價也遠高於前者。合成油優於礦物油的地方有:
1在紅線超轉區的高溫環境下氧化穩定性高。
2高溫,高負載,高速度,長時間運轉下的黏度指數穩定性高。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所謂高溫,高負載,高速度究竟高到何種程度,礦物油的表現才會不如合成油;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的狀況:美國境內有各式各樣的氣候,高溫的中部沙漠、低溫的阿拉斯加、壅塞的紐約洛城大都會、 險峻的海岸山脈應有盡有,礦物油的佔有率卻達95%,如果礦物油不堪勝任而造成使用者的損失,美國極注重消費者權益,美國人又性嗜興訟,機油公司恐怕早就挨告的倒閉光了,合成油在美國迄今仍普遍被視為是凱子才會買的東西,市佔率始終難有起色。由此可知,會讓礦物油衰竭到失效的負荷絕對是大到非常少見的程度(如引擎過熱),合成油理論上可以提供較好的保護,這個"好"的程度不過是錦上添花的聊備一格,僅是數據上比較的結果,對於實際使用上的幫助則有限的很。可以這樣說,說只要你的車不是用來比賽,沒有成天將引擎轉速拉到紅線區域邊緣徘徊,實在沒必要用到合成油!!

發燒油VS大廠油
到這裡我們曉得一款油的等級和性質是可以由其標示來得知,仔細看看那些天價的所謂發燒油,你會發現很尋常的SG,SH標示與量販店內一罐百餘元的合成油並 無不同,有些甚至沒有API甜甜圈而只有"超越exceedAPI "的字樣。這表示該款油並沒 有經過API的測試認證,如果真的如標示超過API某個等級的要求,那為何不申請認證呢?!請各位自行判斷。

機油也算是一種資本密集的工業產品,只有規模夠大的廠家負擔得起龐大的研發費用,一般小廠多是委託大廠生產再以自有品牌銷售,有些還會在購來的成品中加入 自己的配方。所以一般而言,相同等級,規格的機油,大廠的產品因為達到量產經濟之 故會比小廠的便宜。

總結
雖然原廠要求的等級不過是SF或SG,但是級數越高對引擎的保護肯定越周全,所以建議使用你找得到最便宜的SH或SJ(SH相對於SG,由於測試方法翻新要 求也更多所以等級差異極大,SJ則大約只比SH多了些對觸媒轉換器的保護要求,其他性能的表現是差不多的)

至於合成或礦物油,前面已經提過請針對需要自行選擇,不過要注意的是合成油會 在包裝上明白標示"SYNTHETIC MOTOR OIL",沒有特別註明或有"MINERAL OIL" 的就是礦物油了。

最後,再強調一次貴的油不見得好,規格才是論斷等級的唯一憑據。只要不是假油 便宜的往往已經夠用,(在美國機油可是被當做日常用品放在超級市場貨架上,多以不 到一美元的標價在賣!!)更何況,仿冒機油的成本差不多,為了追求最高利潤當然要仿冒熱門的高價發燒油,低價的礦物油利潤差又不好賣當然難獲假油製造商的青睞。所以買所謂發燒油,多花錢不說,除了效果值得商確外,還有買到假貨的危險。誰說礦物油不是最佳與最划算的選擇?!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 | |

討論串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