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680876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PIMG_00422.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一車一世界 : [車訊]BMW i-Series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8:擔憂潛在客戶流失,BMW已經著手增產i8相關事宜
AUTONET記者:張振群(12/02/2014)

2013年對於德國豪華車廠BMW來說,可是開創節能新時代的元年,在同年裡陸續登場的都會微型車i3以及性化雙座跑車i8,在各市場上都造成預期外的反應,不僅從現在下訂新車的等候期超長,原本生產數量就不多的i8更是要排隊超過18個月(i3約3-4個月)。雖然BMW樂得這樣的熱銷現象,不過卻也非常擔憂會損失訂單。



其實早在2014年10月時,BMW就已經查覺到美國市場對i-Series車款的嘗鮮程度,並有考慮增加美國市場的銷售配額,只是同一時間不止美國地區,就連歐洲、中國等地也出現大量訂單,更造成部份市場哄抬i8新車或二手車價的問題,如此一來就很容易會嚇跑欲購買i8的消費者,因此BMW要想辦法喝止這樣的行為。

在2014年美國洛杉磯車展BMW全球銷售主管Ian Robertson提到,對於增產i8的相關事宜原廠目前正在評估中,並且很快就會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就以美國市場而言,節能雙座跑車i8的候車期需要18個月之久,對顧客來說絕對是無法接受,且更因為等候時間超長,就會逐漸損失潛在的客戶並轉買其它品牌跑車。

由於i-Series的生產與製造不同一般車款,需要特殊設備打造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碳纖維強化塑料,所以德國萊比錫廠每日的產能也不過近百輛i-Series而已,且絕大部分都是以i3為主並供應到全球各市場,如此一來就能知道i8為何會這麼搶手且候車期超長了,所以相信不少人都在盼望BMW能快點決定i8增產的計畫。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Series:BMW i5掌握在TOYOTA的「未來」手上?0-100km/h加速僅需4.4秒!
AUTONET記者:蔡致堅(12/09/2014)

打從2014年初宣布合作後,德國BMW和日本TOYOTA之間的關係就變得非常密切,不僅接下來的跑車將採共同開發,就連節能領域也是互通有無,像傳聞中2021年問世的燃料電池跨界i5,據說核心技術可是和TOYOTA Mirai共用。




回想1990年代當全球車廠一頭熱投入燃料電池之際,TOYOTA卻忍受嘲諷持續地耕耘油電複合動力,其結果就是成為目前Hybrid世界的領導者,而其他車廠礙於技術無法突破,結果繞了一大圈後又回油電複合動力;此外基於歐盟的法規越來越嚴苛,車廠為了降低車款總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積極開發油電複合動力甚至是電動車。但就在此時,TOYOTA早就開始進行燃料電池的開發計畫,並在2014年11月發表Mirai,對TOYOTA而言此舉不僅再度奠定領導地位,也是BMW與之合作的最大誘因。

根據AutoNet汽車日報所掌握的獨家訊息顯示,基於i3、i8的相繼問世,並與TOYOTA在節能領域進行更深一層的合作,BMW i5將為類似X6的燃料電池跨界產品,其所使用的動力模組將與TOYOTA共同開發,基本上就是沿用目前Mirai的組件,電池心和燃料槽都是由TOYOTA製造,馬達部分(i5將為四輪驅動,前後輪由馬達負責驅動)則由BMW自行尋找廠商開發,若按照i3的座椅由豐田紡織負責,碳纖維材料來自三菱RAYON來看,未來i5也有可能循此原則發展。此外,i5所配置的馬達輸出功率約280hp,比起Mirai的140hp來多出一倍,據聞0-100km/h是以4.4秒為開發目標,當然要調校出這樣的成績對BMW而言絕對輕而易舉。

不過離i5誕生之日算起來還有將進六年之久,因為按照規劃2017年10月將是第一次的試裝,2019年3月為第二次試裝,2020年4月則是量產試裝車,到了2021年1月方會正式下線,因此在這段期間說不定各方面技術更為進步,或者BMW與TOYOTA雙方決裂導致計畫停擺,反正最後成果沒有出現一切都只是空談罷了。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8:伏筆揭曉!BMW i8獲選2014 Top Gear Car of the Year年度風雲車
AUTONET記者:張振群(12/11/2014)

還記得日前Top Gear Facebook粉絲團超過1500萬個用戶點讚的慶賀影片嗎?為慶賀這巨大的榮耀,Top Gear首席試車手Stig竟然只選在一個隨意地點,背景擺上一輛BMW i8並只用一個簡單的拉炮來慶祝,雖然有點不符合Top Gear作風,不過卻也透露了BMW i8的身分,因為這輛車就是2014年Top Gear Car of the Year年度風雲車。



從2013年末到2014年入圍Top Gear Car of the Year的車款有FERRARI LaFerrari、PORSCHE 918 Spyder、Mercedes-AMG GT、LAMBORGHINI Huracan、FERRARI 458 Italia Speciale A、BMW i8等知名超跑外,還有CHEVROLET Corvette Stingray、VW Golf R、RENAULT Twingo、CITROEN Cactus、M-BENZ C-Class Estate、AUDI TT、M-BENZ S-Class Coupe、CHEVROLET Corvette Z06等車獲得Top Gear編輯群的青睞,而最終則是由BMW i8拿下2014 Top Gear Car of the Year。

Top Gear雜誌主編Charlie Turner表示BMW i8是汽車歷史上的新里程碑,更有著令人振奮的未來願景。我們應該慶祝i8這樣的節能跑車現在不僅已經實現,還已經量產販售並非遙不可及,且BMW i8也啟示未來汽車動力將有所不同。當然,以BMW i8身分或許能成為Green Car of the Year(年度節能車款),但是它所給予感受不僅如此,所以Top Gear決定給予BMW i8更高的Top Gear Car of the Year(年度風雲車)殊榮。


另外,Top Gear編輯團隊更讚揚BMW i8的過人之處,包括節能取向的1.5L直列三缸渦輪增壓引擎結合電動馬達的設計,依然能給予駕駛足夠加速力道以及豐富的駕駛樂趣,且高效的Plug-In Hybrid系統,更讓BMW i8有著超低平均49g/km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47.62km/L的平均油耗表現,獲選Top Gear Car of the Year可說是實至名歸。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2015北美CES消費電子展報導:SmartWatch自動接送!BMW i3 ActiveAssist自動停車新概念
AUTONET記者:邱志翔(01/08/2015)

BMW在2014北美CES消費電子展中,透過旗下M235i展演了ConnectedDrive Connect高度化自動駕駛系統,不僅可以做出快速繞錐的動作之外,甚至在遭遇濕滑路面的彎道時,還能夠保持高速進彎並且以反打甩尾的方式來克服轉向不足的問題,讓人瞠目結舌;而2015 CES,BMW透過新穎的電動車i3再展更精進的車輛自動化科技。



有鑑於現行自動停車大多倚靠GPS訊號定位搭配車輛四周感應器完成,因此在沒有GPS訊號的地下停車場或是立體停車廠,自動停車的指令也就無法期達成,為了改變此一現況,BMW展示了全新的自動停車概念。

BMW將i3四周裝置了4具雷射感應器,偵測範圍可完全涵蓋360度,能夠在行進過程中精準的監控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當偵測到與障礙物過於接近時,系統便會發出警示音,當系統感應有碰撞危險時便會主動介入煞車,將可有效避免車主因為駕駛技術不佳或視線受阻等因素而使車輛受損。



為了使全全自動停車的可行性加高(目前車廠所謂自動停車,駕駛仍必須控制煞車及油門),因此BMW也提出了Fully automated parking in multi-storey car parks(全自動多層停車場)的概念,除了i3本身的雷達感應器外,搭配停車場架設感應器以及連接完成的SmartWatch等硬體設備,讓系統自動去擷取停車場平面圖的資訊,便能自主性的完成自動停車的任務,當車主要離開停車場時,僅須透過SmartWatch的語音指令遠端操控,車輛便能在預約時間啟動,並在停車場出口等待車主。


上述自動停車概念其實已經相當接近自動駕駛範疇,不過要有相對應的停車場,還要具備可支援自動停車系統的SmartWatch才能達成條件,這般概念雖然值得期待,但要實現可能還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驅霆策電 BMW i3 REx電動車試駕-動力操控篇

驅霆策電 BMW i3 REx電動車試駕-動力操控篇|InCar癮車報

kun 在 週一, 2015/01/12 - 9:00上午 發表

BMW(寶馬) i3的動力系統是由一具電動馬逹負責提供,這具電動馬逹的電力來自由8個鋰電池模組組成的高壓電池系統。電動馬逹的最大馬力為170hp(125kW),最大扭力有25.5kmg,官方公佈i3電動車的0-100km/h加速時間為7.2秒,而此次試駕的 i3 REx增程型電動車由於多了一具650c.c內燃機引擎,使得它的加速時間為7.9秒;至於最大行駛里程,i3電動車續航力為130-160公里,i3 REx增程型電動車的最高行駛距離可達到300公里,這對日常生活使用上來說已非常足夠。

雖然i3 Rex多了一具小引擎,但實際駕駛感受,i3 REx的起步初期動力和加速就十分的充沛敏捷,它的加速感受完全與搭載內燃機引擎的車輛不同,只要踩下油門車輛便會立刻往前進(D檔下不踩油門車輛不會往前),而且動力隨傳隨到沒有任何的遲疑,這在中段加上也一樣,且瞬間加速淩厲有勁,推背感很明顯,它所給你的加速感受完全不輸市面上2.0升左右的渦輪增壓車,之前
國外媒體測試i3在0-48km/h之前的加速完勝E92 M3,其線性強勁又快速的加速度像極了4千多西西的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

駕駛i3 REx時的另一個特別感覺就是放開油門時,車輛會有很明顯的阻力感,這種情形就類似用低速檔進行引擎煞車一樣,此時車速會迅速下降;而這主要是因為電動馬逹的特性加上能量回收係統的介入,因此,不管是駕駛i3還是乘坐i3都需要一小段時間來適應。

i3 REx也提供三種駕駛模式,COMFORT、ECO PRO、ECO PRO+。COMFORT是預設模式,能為駕駛和乘客提供舒適的行駛環境,ECO PRO則會以高效節能的模式驅動,ECO PRO +則會關閉空調系統,並將最高車速限制在90km/h以下,以逹到最節能的狀態。

i3 with range extender


不長的車身,小的轉彎半徑,與小轎車相似的方向盤轉向力道,加上良好的視野讓i3駕駛起來非常的輕快靈活,而且安靜,在整個試駕過程中只聽到輕微的輪胎聲,高速行駛的輕微風切聲。雖然i3的重較高,輪胎也不是很寛,但它是一輛BMW,因此,但在操控上還是保有一定的水準。I3的前懸吊為麥花臣後懸吊為多連桿設計,懸吊的阻尼不算硬,但很有韌性,加上優異的車身剛性,使得它有著不錯的表現,在彎中,懸吊對車身側傾的支撐性不錯,轉向準確,方向盤所接受到的路感回饋也清楚不空洞,底盤的表現滿優的。

在接近天的試駕後,i3讓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科技感十足的外型與設計奇特的環保內裝,完全展現了新能源車的全新氣象。還有它充沛快速,勁道十足又安靜的加速,完全是小鋼炮的表現讓人相當過癮。只是現今的電動車與當初的Hybrid混合動力車剛問世時一樣,在價格上都不是一般中產階級的民眾可負擔的起。雖然如此,但可預見的在不久的將來,電動車的價格也會普及化而下降,到時只要經濟許可,小編一定會買一台,不過,不一定會是i3,因為就算電動車價格下降,但以它BMW的身份,小編應該也買不起。> <


i3(i01)規格配備表(2014-03)_頁面_1

i3(i01)規格配備表(2014-03)_頁面_2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8:BMW慶讚百年車款出線!i8 S M100動力躍上500hp!
AUTONET記者:AmyChen(01/13/2015)

BMW建廠百年慶典愈來愈近,也傳出不少相關的紀念車款計畫,而最新計畫是由旗下的i8電動跑車為基礎,並藉由更換馬達、引擎等,大幅提升動力,並將生產總量控制在100輛,而這部廠內代號M100的紀念車款售價將會達到25萬歐元(約台幣925萬),並會命名為i8 S或i8 CS。



關於建廠拜年紀念車款的傳言層出不窮,關於i8 M100的消息也不是第一次傳出,不過由於這次所曝光的資料包括動力規格及販售日程,因此也相對更加可靠。根據消息來源指出,由於該車動力將大幅提昇,因此動力系統方面必定經過大幅改變,車重也隨之跟著增,預計由原本的1490kg增加到1600kg。雖然一次增重110kg,不過動力也將大幅增進為517hp馬力,扭力更是上看70kgm!因此也不必太擔心整體性能受到影響。

現行i8具有362hp/58.1kgm的最大綜效輸出動力,動力源自1.5L三缸引擎及一具電動馬達,分別可提供231hp與131hp的馬力,而i8 S將會改以2.0L四缸引擎搭配性能更強大的電動馬達,提供最大517hp/70kgm的綜效輸出,並將原本需耗時4.4秒的0-100km/h加速,推進至3.5秒,至於最極速方面仍被限制在250km/h。

預計在2017年交車的i8 S除在動力系統方面,更有令一大亮點,日前才在CES北美消費電子展中展出的OLED燈具技術,預估也會被使用在i8 S上;關於OLED燈具的應用也有其他相關消息,BMW表示這項技術未來將會實際應用在量產車型上,第一款使用的車型,就是預計將在2015法蘭克福車展首演,2016年上市的BMW M2。未來更可能使用在各級距的M-Power車款中。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8:首部BMW i8台灣市場正式交車 搭載雷射頭燈技術 開創科技新世代
AUTONET記者:編輯組(01/16/2015)


2013年6月BMW i8插電式油電混合跑車(Plug-in hybrid)揭開神秘面紗,正式在台上市,兼具純正跑車剽悍性能與小型車油耗量,BMW i8訂定豪華跑車的全新標準,開啟BMW的電能革命。擁有充滿未來感的外型與BMW經典的操控樂趣,台灣市場首部BMW i8於2015年1月15日由BMW總代理汎德公司營業部副總吳漢明先生將BMW i8車鑰匙正式遞交予車主,象徵台灣市場向BMW i的永續時代再邁進一大步。BMW i8標準配備首見於市售量產車上之BMW雷射頭燈技術,不僅賦予BMW i前衛科技的外觀造型,低耗能與最高達600公尺的照明距離讓BMW i8獨樹一格且安全性十足,引領未來潮流!


BMW雷射頭燈技術: 先進趨勢的領導者
BMW i8所搭載之BMW雷射頭燈技術為全球汽車品牌首次運用在市售量產車的領先科技,其高達600公尺的照明範圍為目前LED頭燈的兩倍,同時減少30%的能源消耗,貫徹BMW i永續環保的品牌精神。如此寬闊的照明範圍和亮度提升夜間駕駛的便利與安全性,足夠的光源讓駕駛者即使在昏暗的山路也遊刃有餘。當位於前方照後鏡上的攝影機偵測到對向來車時,雷射頭燈即會自動降低明亮度避免影響對向來車的視線,確保行車安全。


BMW i8以創新的Plug-in Hybrid技術傲視車壇,位於車尾的全新1.5升BMW TwinPower Turbo三缸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加上置於車頭的一具電動馬達,賦予BMW i8最大362匹綜效馬力與570牛頓米的最大綜效扭力,搭配以CFRP製成的輕量化車體(BMW i8車重僅1,485公斤),締造自時速零加速至100公里僅需4.4秒的強勁性能。歸功於HPI燃油缸內直噴技術、VALVETRONIC汽門揚程可變系統等BMW EfficientDynamics高效動力技術,BMW i8的CO2排放量為49公克,平均100公里之油耗量僅2.1L,徹底落實「更加節能環保、更多駕乘樂趣」的宗旨。(油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源:BMW原廠資料)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享受零排放生活、只差一步!BMW i3 REx試駕報導(上)
AUTONET記者:張振群(01/16/2015)

2011年德國豪華車廠BMW發表i-Series節能品牌、2013年7月底BMW第一款電動都會車i3全球同步首演、2014年初全球新車訂單累積超過1.1萬張,到2014年6月底台灣發表上市。這輛節能話題十足的都會車款,是有著何種魔力讓全球銷售數量遠超過原廠預期,是BMW豪華車廠光環、全民節能意識抬頭還是電能技術發展已成熟。而這一切疑問在試駕BMW i3後,相信就會有最佳解答。



繼2013年AutoNet汽車日報前往荷蘭試駕i3後,現在終於回到台灣本島,可以來感受這輛豪華電動車的在地適應性。文前先稍微提及台灣市場現行的銷售概況。BMW i3於2014年6月發表後,累積至今的新車訂單已經突破50多張,並在2014年底時交出30輛車到客戶手中。這數字雖然登不上新車銷售排行榜,但就單以電動車來說卻相當驚人。而就在全球缺車、買家耐心等候的同時,台灣BMW總代理汎德股份有限公司,特地提供兩輛i3給媒體試駕,因此這次的試駕機會可說是十分難得。


先考量自身用車習慣,再去了解車輛續航力
說到電動車不少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電池續航力有多少?或者充電時間需要多久?就以這次試駕的里程來說,仗著i3試駕車為REx(Range Extender)增程車型,豪不猶豫的將車輛從台北市區駕駛到桃園觀音海邊拍照,來回行駛莫約130km上下,且還有7成的高速路段,加上拍照時的走走停停、開關燈拍照等,最終i3 REx回到內湖還車時,才啟動車尾的雙缸引擎輔助發電。而就以出發前儀表顯示近9成的蓄電量來說,其實缺電恐慌沒有想像中這麼嚴重。




增程 讓BMW i3 REx最多可跑300km遠
台灣所銷售的BMW i3有兩款,分別是i3純電動車以及i3 REx增程車型,最大的差異就是i3 REx車尾多了一具雙缸引擎,當車輛電力不足時(實際駕駛電力約僅存5%時啟動)運轉供給電力來增加車輛續航力。BMW表示i3的續航能力可達130-160km,若是i3 REx則可提升到300km遠。只是在台灣過時的法規中,增程電動車仍算是複合動力車款的一種,因此i3 REx的車牌上下並無綠標白字的「電動車」字樣,也算是在台灣地區辨識兩種i3車型的一種方式。

BMW i3



BMW i3 REx


懸掛一般車牌的是BMW i3 REx增程車型


馬力170hp、扭力25.5kgm 應付街道綽綽有餘
雖然i3 REx多了雙缸引擎但並沒有驅動能力,因此i3 REX的動力依然為170hp、扭力25.5kgm,但車重比i3多出120kg(i3 REx為1315kg)。不過在電動馬達低轉就能輸出最大扭力的特性下,市區駕駛i3 REx可說是相當輕巧、快意。無論是加速超車還是滿載起步,都展現出電動車與一般燃油車截然不同的調性。只是有一點需要留意,就是電動馬達不同燃油引擎的特性,讓駕駛在踩踏油門時需要更改過往習慣,因為i3 REx只要輕踏就能完全帶動車身,起步感受較為強烈。



滑行時 馬達轉為發電機

在市區穿梭途中,發現i3 REx的動能回收系統反應相當強勁,只要一放掉油門就能感受到車輛滑行速度的驟降,甚至只要拿捏好行車距離,或採穩定時速駕駛,在市區內幾乎是用不到煞車。不過因為i3 REx沒有引擎、變速系統,因此在排入D檔的同時,也不會有傳統燃油引擎的蠕行功能,此時貿然踩下油門又會被突然湧出的動力嚇到。而這點也是從一般車輛轉向駕駛電動車需要習慣的不同之處。



行駛時,BMW i3 REx儀表中的圖示會顯示油門深度(ePOWER)、以及充電強度(CHARGE)


窄胎面 節能訴求

由於台灣有著豐富的爬坡道路環境,因此i3 REx沒有到山路行駛怎能算是最「道地」的試駕。而電動馬達並無檔位落差的分別,在面對山路時亦沒有懸念一氣呵成的推動車身。不過值得注意的是,i-Series就是以節能動力為前提,所以在輪胎配置上罕見搭載前155/70 R19、後175/60 R19的特殊規格,縮小輪胎的接觸面積確實能夠減少電能損耗,但直接影響的就是輪胎抓地反應,加上又是環保節能的低滾動阻力輪胎,i3 REx在山路行駛時還是不宜太過激烈才是。

BMW i3 REx的輪胎使尺碼為前155/70 R19、後175/60 R19



台灣道路品質 影響BMW i3 REx高速穩定性
其實就以i3 REx的節能定位來說,使用窄胎面輪胎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面對台灣道路品質卻有很明顯影響。這次試駕路段沿著61快速道路而行,但由於路面品質的緣故,窄胎面無法消弭道路不平的落差,加上手感輕盈的EPS電子動力輔助方向盤,在較快速度下於橋樑接縫、凹凸路面等拉扯反應就會較為明顯,加上偏舒適的懸吊設定讓車身隨之晃動,老實說高速行駛對i3 REx而言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台灣這樣的道路品質下,還是放慢速度些會比較好。




極速可達154km/h
即便i3 REx有提供電動馬達(125kW)換算後的馬力、扭力數據,不過對過往停留在「排氣量」分級的消費者來說,或許還無法明瞭i3 REx是在哪種等級。其實就論市區行走而言,i3 REx完全能滿足駕駛所有的需求。反觀高速行駛的能耐,就以這次試駕體驗來看在安全的場地下i3 REx是可以跑出154km/h的極速表現,比起原廠所提供的150km/h數據還要多一點,面對台灣的道路環境絕對夠用。



電動車時代來臨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電動車,但在試駕i3 REx後對BMW的電能技術又有新領悟,包括更符合民眾需求的電池續航距離,充沛但不會難以駕馭的動力設定,都讓i3 REx成為一款完全成熟的電動車產品。無論在駕駛回饋感受,還是各速域動態反應上,i3 REx都能達到傳統燃油動力該有的水準。而台灣汽車市場面對BMW i3的來襲,即便充電設施仍以牛步建構中,但新節能動力時代已經來臨,是該捫心自問過往的用車習慣是否需要改變,以及對電動車的使用方式到底了解多少!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條件放寬?BMW i3成為上海第二款免上牌費用的「進口新能源車」
AUTONET記者:張振群(01/20/2015)

中國深圳市政府突然在2014年12月29日18時起開始實施汽車限牌令(小汽車增量調控管理),有效期限長達五年、每年新車掛牌數控制在10萬上下。成為中國繼北京、上海、廣州、貴陽、石家莊、天津、杭州後第8個限制牌城市。而要突破限牌禁令最好的方法除了用更多的錢購買車牌外,就是選購「新能源車」了!



早在2014年5月時,美國電動車廠TESLA旗下的豪華電動房車Model S,就在中國上海獲得免上牌費用優惠。其最大主因就是Model S的純電動車身分,加上中國是TESLA未來的發展重點,讓Model S成為第一輛中國當地車廠以外,免上牌費用的進口車型。而在當時有不少人傳出上海政府只獨厚TESLA的傳聞,在日前終於多了第二輛免上牌費用的進口新車。

據中國BMW表示,上海第一輛免上牌費用的新車已經在2015年1月6日售出,為全球市場矚目的都會電動車i3。顯示未來還有會更多的進口品牌電動車,能夠在上海取得免上牌費用的權利,不過就從目前搶得火熱的中國限牌狀況而言,TESLA Model S以及BMW i3唯二的「免上牌費」進口豪華電動車,勢必會造成當地搶購風潮。

目前上海市共有40多座充電站,仍不足夠支援現行在上海市區的電動車數量,不過未來已經有許多車廠表明,會再持續建設更多充電設施,舒緩未來越來越多的電動車。而中國被評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名的國家,為大幅改善環境各區域勢必還會繼續推行限牌令,屆時中國電動車的需求總數,將會一年比一年成長許多。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8:原廠漲一些、經銷漲40%,美國BMW i8的「成交價格」攀升近一倍
AUTONET記者:張振群(01/22/2015)

時間也沒有距離很久,在2014年10月底時曾報導美國市場的BMW i8,因為原廠生產排程的限制,加上購買人數超過預期,讓新車成交價大漲6萬美金。但到了2015年再點進美國BMW官網一瞧,i8的建議售價不僅小漲800美元(原13.57萬美元),某經銷商的成交價格更直接喊到24多萬美元,掐指一算竟然多了10萬美元。



這事情發生在美國加州的Orange County,這輛在新車展間的i8上頭標示了2015年式以及14.745萬美元的車輛售價,不過下排的「Market Adjustment」(市場波動)因素,卻直接大方的標上10萬美元。也就是說要買下這輛現貨i8,車主就需要準備24.745萬美元的金額,才能將這輛i8開回家。而這一來一往之間已經快要是新車兩倍的價格。

而i8是BMW i-Series新車系的第二款作品,以節能為前提搭載Plug-in Hybrid(插電式複合動力系統),以TwinPower Turbo三缸渦輪增壓汽油引擎為首,搭配車頭的電動馬達,造就362hp綜合馬力以及58.1kgm扭力輸出,並具備47.6km/L平均油耗表現,以及49g/km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真正的節能主力,卻是放在有純電驅動以及增程車型的i3上。

因此,BMW的生產規劃就是將i3列為主要項目,但i8的市場反應卻超乎原廠預期,不僅美國缺車,中國、歐洲等地也都一樣,連台灣地區在2014年下單的i8,到了2015年1月中才交車。在物以稀為貴的前提下,讓i8的售價水漲船高,更讓部分經銷商有機可趁,造就極為昂貴且不合理的車價,但仍還是有車主願意買單,所以這樣抬價的問題才層出不窮。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 |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