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600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HoiHoiSan_00072.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一車一世界 : [車訊]BMW i-Series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Series:台灣豪華電動車新紀元,BMW i3、i8搶先見面預覽
AUTONET記者:張振群(06/11/2014)

從2013年7月底i3於歐、亞、美洲同步首演,到同年9月個性2+2跑車i8在法蘭克福車展上發表,這兩輛來自德國豪華品牌BMW的「i-Series」節能車系,隨著台灣BMW總代理汎德公司的積極導入下,終於先在今日進行首次見面會。隨後,i3以及i8也分別在2014年底陸續發表上市,開啟台灣豪華電動車的新紀元。



BMW i3 輕巧電精靈(預估售價新台幣230萬起、增程版本270萬上下)

BMW i3

以都會通勤為主的i3擁有3999×1775×1578mm、軸距2570mm的靈活尺碼,在類都會MPV車型與對開式車門的設計下,保有最佳的四人乘坐空間。而車輛外觀的設計不僅亮眼,亦保有BMW家族的經典元素。以藍色、銀色邊框環繞的雙腎型水箱護罩為起始,搭配新設計LED「U」型日行燈,以及和車頭相呼應的「U」型LED尾燈,完整詮釋BMW的新科技氛圍。

對開式車門


藍色、銀色邊框環繞的雙腎型水箱護罩

U型LED尾燈

車體採用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碳纖維強化塑料材質、鋁合金、PET等環保回收材質,以及如桉木、羊毛或大麻槿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內、外車體結構,造就i3僅有1195kg的車體重量(增程車型為1315kg)。不僅如此更擁有車身前後50:50的完美配重,其懸吊系統採取前鋁合金麥佛遜、後多連桿的配置。

以桉木、羊毛或大麻槿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內裝

標配BMW iDrive系統



後廂仍有相當出色的置物空間

在動力方面台灣所導入的i3,擁有完整純電動以及增程兩種版本。車輛上的電動馬達可輸出170hp的最大馬力,峰值扭力亦有25.5kgm。從靜止加速到100km/h僅需花費7.2秒就能完成。而純電動版本在日常行車模式下有著130-160km遠的續航力。若為搭載雙缸引擎的增程車型,車輛續航力則可一口氣提升到300km遠。



BMW i8 真正的風馳電掣(預估售價新台幣1000萬上下)


BMW i8

其實今日台灣BMW i-Series見面會上最受矚目的就是i8了!運動車型導向的i8,完全顛覆世人對於跑車的既有印象。因為在Plug-in Hybrid(插電式複合動力系統)的配置下,讓i8擁有相當出色的47.6km/L的油耗表現(原廠數據),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只有49g/km。單程續航力可達500km(若採ECO PRO模式則可增加到600km)。



2+2四人座的空間配置

與i3相同採用CFRP碳纖維強化塑料材質、鋁合金等複合材質打造而來的車體結構,讓i8在4700×1940×1300mm、軸距2800mm的大小尺碼下,車身重量只有1485kg。而i8流線、寬大的跑車外貌設計,依然保有i-Series的「U」型日行燈、懸浮式「U」型LED尾燈的元素,再以上掀式車門設計完全表露跑車該有的風範。




懸浮式U型LED尾燈

動力方面,i8的燃油動力來自一具1.5L直列三缸TwinPower Turbo雙渦輪增壓引擎,即便只有三缸但就能提供231hp最大馬力與32.6kgm的峰值扭力輸出,再搭配131hp馬力、25.5kgm扭力的電動馬達,使綜合馬力輸出達到362hp、扭力58.1kgm之譜。從靜止加速到100km/h只需4.4秒就完成,極速則為250km/h(電子限速)。

1.5L直列三缸TwinPower Turbo+電動馬達



無論是i3還是i8,這兩款車都將在台灣車市帶來極大變化,以往車商不敢觸碰的電動車、Plug-in Hybrid車款,現在於汎德公司的規劃下,將在台灣各地布局完整的充電設施以及銷售體系,讓BMW i-Series車主有最周全的支援服務。當然不只是豪華車廠,身為消費者更期望能看到更多其它品牌的電動車在台灣街道上穿梭,替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徹底落實零污染!BMW i3荷蘭阿姆斯特丹試駕報導(一)
AUTONET記者:曾慶偉(12/13/2013)

AutoNet汽車日報過去對於BMW i品牌的相關報導可說是相當的充分,尤其是今年更進一步前往BMW位於德國萊比錫i3、i8工廠的參訪、位於中國北京的全球同步發表會場的連線報導以及其他的海內外新聞消息的追蹤等等,只要在網頁右上角的關鍵字進行搜尋,少說也有數十篇的各種報導與訊息會立即陳列在讀者眼前。


未來在荷蘭你會聯想到的不只是風車、運河,還可能會有滿街的電動車。

而此回AutoNet汽車日報更是參與了BMW原廠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所進行規劃的i3全球媒體的試駕體驗活動,搶先國內民眾、率先來體驗這款很可能是國內第一款個真正市售的電動車型。


其實國內目前的電動車款並不算少數,例如NISSAN、MITSUBISHI、TOYOTA甚至是自主品牌的LUXGEN與已經結束營運的tobe等,都有推出電動車在國內提供固定範圍的租賃或是與政府機構進行配合的試營運,只可惜除了少數的固定地點之外,一般來說在路上的能見度仍不算高。



相形之下,我們在來到了阿姆斯特丹之後發現,這個充滿著運河往來穿梭其中的國際都會,其電動車出沒的比例卻是出奇的高,包括NISSAN Leaf、TESLA Model S、FISKER Karma以及VOLVO V60 Plug-in-Hybrid與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等車款,三不五時的都會從身旁左右經過,而且在停車場中專為電動車款所規劃、具有充電設備的專屬停車區域時,更是可看到許多各個不同品牌的電動車款在此停泊充電的情況,有些場地較大的停車場甚至已經完整架設了一字排開的充電樁,就算暫時沒有那麼多的電動車款來充電使用,但是這種場景對於在此一領域還算陌生的我們來說,也算是個相當新奇、壯觀的場面。


沒錯,正是因為荷蘭政府已經在阿姆斯特丹的區域內佈建了相當周全的配套措施,讓電動車的使用與運作都能得以獲得最佳的便利性,更因此促使BMW原廠選擇此地作為i3全球媒體試駕體驗活動的最佳示範場所。

1602 Electric堪稱是BMW的電動車始祖。


來自12個12V的鉛酸電池所提供的電能來源。

325iX

細數過去BMW在電動車相關科技的發展過程,讀者們最熟悉的恐怕就屬ActiveE以及Mini E兩款車型了,畢竟這兩款21世紀才問世的產品,正是BMW在推出i品牌之前為進行電動車實際營運的探討研究與實用化的相關驗證所特別推出的車型,自然已經有著相當成熟的科技應用。但是或許你沒想到的是,其實BMW跨入電動車的研究必須回溯到1969年,當時為了研究電動車是否能夠做為日常駕駛的交通工具,便選擇了旗下的02系列來做為研究基礎,並在1972年打造了兩輛名為1602 Electric的電動車,搭載著來自BOSCH的電動馬達、與12個12V的鉛酸電池作為能量來源,除可發揮60km的最大續航力外還能締造43hp的動能,開啟了BMW在電動車領域的濫觴。

在1E2之後,BMW還在1992年推出了 BMW 325/BMW electric。


隨後BMW又陸續打造了LS Electric、325iX等實驗性車款,最後更在1991年推出了E1/E2並進行純電動車款的量產販售動作,在換上當時最新穎的鈉鎳氯化物電池之後,除具有150km的最大行駛里程之外,還擁有125km/h極速表現,全車更是採用了鋁合金等輕量化材質所打造,相較於其他的早年的電動車款都是以現有車型進行改裝而成,E1與E2則是BMW專為針對電動車而製作的專屬車款,頗有當今i品牌的概念意涵。

90年代誕生的E1/E2在部分概念上已頗有i品牌如今的思維。




在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之後,BMW此回重新佈局電動車的領域雖然比起其他的日、美系車廠來說已算是起步腳步稍晚,但是卻能夠透過更為人性化的思維、更多的科技應用,讓i3能夠展現出更吸引人的產品魅力,展現出獨有的價值以達到後發先至的效果、獲取消費者的青睞。

累積了超過40年的經驗,BMW再次投入電動車的發展,絕對要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

所以BMW認為既然要投入電動車,自然就是以環保為最優先的考量,也因此BMW不僅讓i3能夠以純電能的姿態存在,同時也從生產與使用的過程中都盡可能的達到零污染的理想境界。為了達到這樣的理想結果,AutoNet汽車日報在過去的報導中曾經指出,BMW充分利用水力、風力甚至是太陽能的方式來作為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供給,讓i3的生產製造得以達到完全零排碳的理想境界,在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中便已經開始落實完全零污染的美好理想。



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BMW也已經為i3的消費者在車庫中安裝專為i3充電的太陽能板,以日間蓄電、夜間供應i3進行充電的方式,讓i3在所有的行駛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都是源自於太陽能所供應。如此一來從生產製造至實際使用的過程中,i3都能夠達到使用再生能源、完全落實零污染的理想目標,並且藉由車內大量使用環保材質所打造的車殼與內裝鋪陳等,盡可能的在車輛屆臨使用壽命並必須報廢之時。多數的零組件都能夠有再度回收利用的機會,盡可能的降低廢棄垃圾所造成的負擔。

在後懸的位置除了馬達之外,還塞有一具雙缸引擎的便是增程版本。(下圖純電版的同樣位置則未配置任何東西)


由於搭載汽油引擎,因此增程版在車體下方有著一個小排氣管。


當然,為了因應現實的考量,i3未來服務的區域並不見得都能像阿姆斯特丹一樣具備有完善充電設施,例如預計在2014年中左右便會導入i3上市的台灣,屆時如果沒有充分的配套建設,恐怕也將讓純電能的i3陷入使用上的困境,因此BMW在堅持理想之際,其實也已為i3提供了搭載雙缸0.65L的汽油引擎作為發電之用的增程(Range Extender)版本選項。

增程版本的行駛里程約在240至300km的範圍,在充電設施較不完善的地區仍能提供足夠的實用價值。

如此一來不僅將i3的續航力從原本約130-160km的範圍拉升至最大300km的距離,同時也能夠透過不斷添加油料的方式讓i3行駛更長遠的距離,只是汽油引擎僅供發電、且無法為電池充電,而燃燒的使用必然就會造成些許的污染,相信這也是現階段在考量實際面時,不得以所採取的妥協措施而已。可惜的是在此回的試駕體驗活動中,增程版本僅提供展示之用,並未能有機會實際操作。

在阿姆斯特丹的大型停車場中已設置了一整列的充電樁,說明了致力發展電動車的政策與決心。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行進無聲勝有聲!BMW i3荷蘭阿姆斯特丹試駕報導(二)
AUTONET記者:曾慶偉(01/21/2014)

對於習慣駕駛內燃機動力車款的我們來說,此回來到荷蘭來開i3,其實也是個相當新奇的一個經驗,儘管我們時常因為工作的緣故而能夠接觸許許多多不同的車輛,但是對於電動車的領域來說,相關的經驗值其實都還並不算充分,畢竟要在台灣開到能全程以純電力行駛的車款,機會還真是不多!



也因此,在準備上路之際,BMW原廠的工作人員也特別詢問了一下是否有駕駛過電動車輛的經驗,所幸我曾經在參訪萊比錫i3工廠的過程中,曾經有短暫試駕ActiveE的經驗,因此對於電動車的特性還算略知一二。

開啟未來世代都會移動方式的關鍵鑰匙。

不過BMW的工作人員依然不厭其煩的表示,一般來說,駕駛i3這樣的電動車與一般傳統車輛會有三個最主要的差異之處。首先,像是i3等電動車並不會像傳統自排車款一樣會出現自動蠕行的動作,第2就是在放開油門之後,i3會因為動能回收的啟動而有著相當明顯的〝引擎煞車〞效果,因此若要在行駛的過程中較為平順一些,油門的掌握就要更為精準。


顯示「READY」之後,便表示i3已經準備上路了!

第3項則是聲音!因為電動車不像傳統量會有引擎運轉與排氣管的聲浪出現,因此行駛在一般柏油道路時要格外的小心,因為前方的行人很有可能根本沒有聽見任何聲音,而無法察覺你所駕駛的i3其實就在身旁。


同樣的,對於多數的駕駛人來說,駕駛電動車所感覺到的最大差異同樣也是來自於聲音的反饋,此回駕著i3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近郊來回穿梭的過程中,不管是車速的高低,最不容易習慣的部分就是少了一份〝聲音〞。

i3雖然寂靜無聲,但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區中,卻格外受到民眾的矚目。

因為以純電力驅動的i3,在加足油門的情況之下,雖然車輛會因為電動馬達強勁扭力的迅速湧現而呈現出輕快的加速勁道,但是便隨而來的聲音卻僅有如同是搭乘台鐵通勤電聯車一樣的電氣低鳴聲而已,傳統動力車款常見因引擎拉拔至高轉速而伴隨的激昂聲浪,Sorry!在BMW i3之上恐怕將徹底消失。


相較於傳統自排的檔位位置安排,i3卻是採取完全顛倒的方式排列。

有趣的是,每回坐上i3之後準備出發之際,都會讓人不自覺的想要確認一下到底是發動了沒有?其實i3的電門在打開之際,方向盤前方的儀表便會顯示大大的「REDAY」字樣,便表示已經進入準備可以隨時上路的狀態。


而BMW也特別為i3設計了一個新式的排檔桿,結合了方向機柱排檔與傳統設計的獨特形式,讓駕駛人得以相當輕易的上手操作,尤其是對於BMW近代車款不算陌生的駕駛人來說,更是一看就懂!

嚴格來說,i3因動能回收而造成的〝引擎煞車〞效果已經比ActiveE要來的改善許多。

只是BMW在傳統車款上都會將D檔設置在排檔較後方的位置,而讓N檔或R檔設置在排檔較前方的位置,但是在i3之上卻是採取完全顛倒的方式排列,而駕駛人僅需要輕輕扳動排檔〝片〞來進行選擇即可;而採按鍵式的P檔設計則似乎有向前代7-Series(E64/E65)看齊、致敬的意味。



採用後置馬達、後輪驅動的i3,雖然變速箱沒有任何檔位的選擇機會,開著它上路就像騎著速克達一樣,想要多少的速度就踩著多少的油門,伴隨著似乎是馬達運轉的高頻聲節節攀高,前方儀表中的速度也開始飛快的上升。

對於駕駛人來說,i3最讓人不習慣的恐怕也是缺乏〝聲音〞的反饋。

根據BMW原廠的資料顯示,i3的馬達可以提供170hp的馬力輸出,而扭力更有著25.5kgm的水準,用來帶動1620kg的車身重量,似乎只能說是剛好而已。不過由於電動馬達的運轉特性與傳統引擎又有著顯著的特性差異,在完全零轉速時也能夠同時提供最大扭力,而不像傳統引擎還必須在最佳轉速時才能全數發揮。

0-100km/h 僅7.2秒,極速150km/h的表現,在都會區行駛已絕對夠用。


也因此,i3雖然所配置的馬達動力數據不算非常亮眼、變速箱也只提供有一個檔位選擇的情況下,還能展現出由靜止加速至100km/h僅需7.2秒的實力(與BMW 118i相當)與150km/秒,h的極速展現,對於一輛訴求在都會通勤使用的車輛來說,這樣的性能已經沒什好挑剔的了。更何況根據原廠數據顯示,118i的80-120km/h再加速還需時8.8秒(自排版),但i3可是只要油門一踩、就能4.9秒內輕易達成。

令人意外的是i3的側傾抑制明顯的較Countryman要來的更為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別看i3這看似肥肥胖胖、狀似〝圓仔〞的可愛模樣,就以為它開起來的感覺也就會有些軟手軟腳的現象?事實上,BMW車款向來專注於操控表現與駕馭樂趣的堅持,可不會輕易的就給放棄!

尤其是i3幾乎使用全碳纖維的輕量化車體結構來打造車身,因此車身的大多數重量其實都集中在下盤的位置,包括馬達、電池都是置放在平整的底盤之內、並且被嚴密的保護著,所以相對傳統動力的車輛來說,i3的重心其實是相對較低、高速行駛時也特別的平穩。

全碳纖維車身結構的使用,讓i3的重心得以集中在下盤的部分。


而且為了證明所言非虛,BMW原廠甚至在試駕的過程中特別安排於集合換手地點-荷蘭著名的Zandvoort賽車場外,找來MINI Countryman與i3進行一場一對一的捉對廝殺,藉由原廠教練及與會媒體所駕駛的i3來進行迴轉半徑測試及繞錐穩定性等測試,令人意外的是i3的側傾抑制明顯的較Countryman要來的更為出色,而且後輪驅動的設計也讓i3在迴轉半徑的比較上勝過尺碼相近的Countryman。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環保車室展素雅,BMW i3荷蘭阿姆斯特丹試駕報導(三)
AUTONET記者:曾慶偉(03/19/2014)

先前我們針對了BMW在電動車領域的發展以及i3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實際試駕的感受進行報導之後,我們也隨著BMW i3在臺上市時間逐漸逼近的時刻,繼續進一步的來進行更深入的報導,而此回我們所要探討的部分則是i3對於內裝鋪陳的設計理念,畢竟對於BMW所投放在市場上的第一款市售電動車來說,內裝鋪陳也關係著許多對於品牌價值的宣揚。



根據BMW原廠的安排此回與會的i3共配置有兩種不同的車型,一為橘黑雙色外觀Solarorange、另一則為灰黑雙色的Ionicsilver,基本上就是為了凸顯i3在個性化選擇上的多種可能性,同時也能夠隨著車主的想法,匹配出截然不同的內裝風格。




事實上,對於以零污染作為終極目標的i3來說,不僅在製程上盡可能的達到完全零碳排放的課能,同時也在車輛料件的部分嚴選各種自然、最少加工的材質,透過天然揉製皮革、原木裝飾以及可回收材質,搭配出高質感、奢華的溫馨家庭氛圍。其實i3不僅僅是生產過程堅持環保能源的永續理念,i3的製作材料其實也使用了許多可回收或再利用的天然材質來製造,不論是作為車身主要結構的CFRP碳纖維骨架就有10%是以回收材料所製成,鋁合金車架也有透過鋁罐的回收所再製而成,而應用在內裝與外觀組件的熱塑性塑膠、以及座椅所使用的聚酯纖維,也同樣都是以回收或再生原料製造而成。

與傳統BMW大同小異的iDrive旋鈕。

各種不同模式的螢幕顯示。


看到這麼多的〝環保材質〞是不是也充滿著疑惑?難道使用這些材料所製造的零組件,真的能夠經久耐用嗎?畢竟過去車廠為了追求零組件可進行回收的成效,而大量使用了許多「環保材質」來製造車輛的飾板、部分鈑件、電纜線甚至是座椅的填充材料等等,結果普遍都有在使用了幾年之後便開始出現品質劣化現象的問題,也因此BMW如此強調各種再生材料在i3之上的應用,難道不擔心在品質上受到質疑?


102吋的iDrive控制螢幕 。

大面積的真木飾板。



當然BMW對此可是有著充分的信心,絕對能在環保與實用價值上取得最佳的平衡,而且在實際使用的情況來看,各個細節的處理質感更是一點也不馬虎,尤其是此回試駕、在外觀上採取Solarorange的i3都一律配置有大面積的真木飾板,實際觸摸還能摸到木頭的紋路,整體來說頗有當前蔚為風潮的文創概念。




行李廂容積有260L-1100L的空間水準。

而BMW對於i3的內裝也採取科技為十足的簡潔風格,盤徑不小的方向盤只有2.5圈的左右死點,盤上還依據內裝鋪陳的不同風格鑲嵌有不同顏色的飾條,而儀表與控台設計也盡可能的簡化,除了空調與音響的必要功能控鍵還保留在控台之上以外,其餘都已仰賴iDrive旋鈕與方向盤來進行控制,而儀表版也不再是BMW慣用的雙環儀表,取而代之則是一個5.7吋的全數位顯示的液晶面板,提供駕駛人各種必要的行車資訊,而控台上方的10.2吋iDrive螢幕(1280×480)則是更顯重要(據查包括德國與美國市場標配螢幕僅有6.5吋;解析度為800×480),因為幾乎所有的創新功能全都集中在此一儀表中來進行顯示。


以i3的尺碼來說,其後座的乘坐空間已有超越同級的表現。

對開車門的方便性,讓後座乘客在上下車時也無須刻意去調整前座位置。


另外,i3雖然車體尺碼並不算大,但是方正的車體卻營造了相當寬敞的乘坐空間,再加上電動車少了許多的傳動結構,扁平化、潛藏在車身底盤之內的電池組也都有利於車室空間的最佳發展運用,因此縱然i3的車長不過僅有3999mm,但是實際乘坐的感受其實一點也不顯侷促。而其3999×1775×1578mm的尺碼與2570mm的軸距,實際上其車身大小正好介於同集團的MINI Hatch與1-Series之間,嚴格來說它比MINICountry都還要來的小巧一些。



而且i3還具有對開式車門的設計,更是讓小巧的車身有著最大面積的出入空間,就算是後座的乘客要上下車輛,也完全無需要刻意的移動前方乘客的座椅。只是為了確保乘坐的品質,在BMW原廠的規劃下i3還是僅有4人乘坐的配置,採五/五獨立分離傾倒的後座僅具有2具頭枕的配置,甚至在椅面中間還設有2個置杯架;而260至1100L的行李廂容積,倒是與其它小型掀背車款有著相當的容量。

電池組平放與底盤位置,能夠營造低重心的優勢,同時對於車室空間也有平整化的貢獻。

儘管BMW i3在EuroNCAP的撞擊測試當中僅獲得了4顆星的評價,但是對於安全的堅持可是一點也不馬虎,尤其是LifeDrive的車身結構充分應用了撞擊力道分散佈局的科技,就算是面臨64km/h的正面偏位撞擊也能夠確保乘客空間的完整性,而CFRP的碳纖維車體結構更是能夠發揮變形程度要較傳統鋼材車身更小的優點。且這項優點,在側面撞擊的項目中更是獲得最佳的驗證。


目前已知BMW總代理「汎德」預計將在5、6月間於國內發表i3並進行販售,初步研擬將導入純電力驅動以及具備有增程引擎設定的兩種版本,由於目前尚未能確定配備水準,但所幸電動車可享零貨物稅的優勢已在農曆年前獲得延長3年的實施時間,「汎德」表示保守估計高階車型價格恐怕將有上看300萬的可能。


下回我們將繼續探討i3與ConnectedDrive科技的應用。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智慧手機伴我行,BMW i3荷蘭阿姆斯特丹試駕報導(終)
AUTONET記者:曾慶偉(06/25/2014)

在經過長期的等待之後,BMW總代理「汎德」縱算要在6月26日發表i3、i8聯袂上市,在此時刻,我們也為各位讀者呈現日前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針對BMW i3進行試駕體驗時的最後一篇報導,很抱歉讓讀者經歷長久的等待,畢竟從全球發表到國內導入上市往往都必須經歷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而我們也盡可能的在掌握時效之際,也讓讀者在最適當的時機,讓讀者瞭解最新、最必要的資訊。


BMW為i3設計了以太陽能作為電力供給的充電系統。

事實上,這篇報導我們所要討論的是BMW i3在ConnectedDrive互聯駕駛技術的應用,畢竟為了健全BMW i3在電動車領域功能的完整發揮,ConnectedDrive的相關應用可說是相光當的重要,因為透過網際網路的資訊傳遞,駕駛人或車主不論是身在何處、那怕是在家裡或是辦公室,也都能夠隨時隨地的掌握車輛的各種必要的資訊。


透過BMW i Remote App 遠端控制應用程式的使用,車主或駕駛人不論是使用 iOS或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都能透過此一軟體即時監看BMW i3目前狀態的詳細資訊,例如車輛的所在位置、剩下的續航能力、電池電量、以及車門遙控上鎖/解鎖以及燈光開啟/關閉熄滅等資訊而且車主或駕駛人也能夠透過,BMW i Remote App遠端控制應用程式,在使用車輛之前的數分鐘,提前開啟車輛的空調系統調節車室溫度,在上路之前就能夠立即享受舒暢的乘車環境。


BMW i Remote App遠端控制應用程式操作介面。

根據我們實際在阿姆斯特丹所進行的簡易測試,透過iPhone的使用可以在網際網路彼此連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遙控車輛車門開啟或關閉以及燈光以及喇叭聲響,這功能對於在停車場中找尋愛車停放位置特別有用,也能夠在沒有攜帶鑰匙的情況之下,進行車門的開鎖與解鎖動作。就算是遠在國外、那怕是天涯海角,都能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串連能力,輕鬆遙控、操作車輛的部分功能。

時監看BMW i3目前狀態的詳細資訊,例如車輛的所在位置、剩下的續航能力、電池電量、以及車門遙控上鎖/解鎖以及燈光開啟/關閉熄滅等資訊 。

以我們實際測試的情況下,當我們分別嘗試利用iPhone手機來分別控制車輛的燈光與喇叭,其中燈光的部分可在約15秒的時間之內啟動,喇叭也是在大約相當的時間內作動,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時間差距是依據網路的速度還是原廠的設定,只怕在地下停車場等3G網路不甚穩定或無法涵蓋的範圍下,恐怕相關的功能發揮就會有所打折的可能。

所有的行程皆可完善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BMW i Remote App遠端控制應用程式在我們停放好i3之後,還能夠進一步的針對〝步行〞的部分提供各種導引的功能,包括如何步行至飯店、提供相關的距離資訊、導航步行方向甚至是提供大眾交通工具的轉乘資訊等等,簡單來說,有了這套App系統,BMW已經早已貼心的為您提供了豐富交通資訊的解答。


目前已知BMW總代理「汎德」計畫在6月26日假台北信義區舉辦i3、i8兩款全新i系列產品在台上市,其中i8今年度的3輛配額已經全數售罄,i3能夠正常提供買家選擇,只是i3由於採用純電能行駛,在使用上有著較為複雜的限制,因此有興趣的買家可能還得通過「汎德」專業人員的評估之後,才能確切瞭解是否適合成為車主。

BMW i Remote App實際應用

而在ConnectedDrive互聯駕駛技術的部分,由於相關的建置作業受到延宕,恐怕無法趕上i3、i8上市之前提供完整的服務,目前也正積極進行客服中心(亞太地區的服務皆由設於菲律賓的站台提供服務)的培訓工作,希望能在開始進行交車的動作之時,順利的提供國內買家最完整的ConnectedDrive互聯駕駛技術,為人車之間的互動體驗開啟新的一頁。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在本週末i3將進駐部分全省展示據點之時,親自去體驗一番吧!


BMW i Remote App遠端控制應用程式甚至可以在穿戴裝置上運行。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Series:i3、i8的全新後勤,BMW發表i DC Fast Charger快速充電器
AUTONET記者:吳世傑(07/30/2014)


TESLA電動車能夠在美國市場推廣如此快速,除了產品實力十分堅強外、某種程度上其Supercharger快速充電技術也是造成TESLA熱銷的推手之一,而BMW在發表i系列副品牌後,也展現了BMW未來對於電動車市場的野心與企圖,如今屬於i系列、不遜於TESLA Supercharger的快速充電技術終於問世。這套名為i DC Fast Charger的充電器能在30分鐘內將BMW i3充滿80%的電量。


不同於其餘同樣採用直流快速充電技術的充電器(如TESLA Supercharger ),i DC Fast Charger的體積十分迷你,長方形外殼的充電器尺寸僅78×48×30cm,可採用較不占空間的壁掛方式安裝,24kW的輸出功率能夠在30分鐘內替一輛完全沒電的BMW i3充至80%的電量,以里程數來換算的話便是以i DC Fast Charger充半小時電即可行駛100km~130km,比起原本需等待2~3小時的充電時間大大增添了BMW i3的實用性。

而這套BMW i DC Fast Charger在充電介面部分則是採用了美國自動機工程協會(SAE)所制定的快速充電標準規格-SAE Combo 1,也讓i DC Fast Charger不只能運用於BMW自家的i系列。未來只要採用相同充電規格的廠牌如GM、FORD、DAIMLER、VW、AUDI、PORSCHE等等,都能夠利用這套由BMW所開發的充電器充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快速充電器的終端售價相當低廉,僅僅6458美金(約合台幣19萬),約莫是現行主流快速充電器的1/5價格,相信對於快速充電站的推廣有十分正面的效益。


由於目前美國當地的電力網路已足以供應BMW i DC Fast Charger的用電需求,因此BMW在美國當地的合作夥伴NRG eVgo也正式簽約,預計將在美國加州建造100座以上採用i DC Fast Charger的快速充電站。而NRG eVgo也允諾將針對所有BMW i系列車主免費開放充電直到2015年底,儘管不如TESLA所宣稱的終身免費充電那麼大方,但這類與專營電動車充電廠商相互合作的案例,也讓BMW在推廣快速充電站的壓力降低許多。對於電動車的使用者來說,容易建造、逐漸普遍的充電站也將讓電動車的實用性日益增加。


 
符合SAE Combo 1的充電接口。
 


 
BMW i DC Fast Charger外觀。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9:百年建廠慶賀之作,BMW i9低調秘密打造?
AUTONET記者:張振群(07/30/2014)

自1981年BMW首輛中置引擎雙門跑車M1停產後,2013年法蘭克福車展問市的i8才又以相同配置,並增加Plug-in Hybrid(插電式複合動力系統)遞補此空缺。只是i8真的能勝任BMW旗艦跑車的招牌嗎?相信在節能子品牌i-series的限制下,BMW勢必無法一展身手將所有性能科技都挹注到i8上,不過內含的輕量技術卻有無限的可能。



 
BMW M1 Concept
 
日前國外媒體披露,BMW有意在2016年建廠百年時推出的新跑車作品,也就是M1停產後的接替車款。而這個傳聞早在2008年BMW為慶賀M1問市30週年時,所設計的M1 Concept概念車就出現了!只是數年後甚至到i8問市,M1的後繼到現在仍沒有明確消息,讓不少人覺得i8應該就是接替此位置的車款。


只是看一看i8的規格,以一具1.5L直列三缸渦輪增壓引擎為燃油動力來源(馬力231hp、扭力32.6kgm),匹配一具擁有131hp的電動馬達,造就綜合馬力362hp、峰值扭力58.1kgm的性能表現,在6速手自排變速系統的驅策下,從靜止加速到100km/h僅需4.4秒就能完成。i8絕對算得上是一輛性能車,但要以跑車來定位可能還有些不足。

所以BMW很有可能採用i8優異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碳纖維強化塑料車體架構,替換原本1.5L渦輪引擎以及換上輸出效能更高的電動馬達,一舉提升車輛性能。不僅車體重量得以獲得最好控制(i8為1490kg重),前後配重還能有50:50的比例,無論在性能還是操控上都能優於其它對手。

而這樣的推斷也早在2013年5月底出現過,而當時是以後繼8-Series的性能版本M8為打造對象。現在苗頭則轉到新跑車M1上,並先行擬定「i9」的可能車名。最後,無論是M8還是i9 BMW欲打造新跑車的消息已經漸漸明朗,加上2016年為建廠百年紀念,以性能、操控深植人心的BMW勢必會有所作為,讓各方焦點都專注於這難得的一刻。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與TOYOTA共享尖端技術!BMW i3將有氫燃料電池版?
AUTONET記者:邱志翔(08/06/2014)

 
BMW i3
 

隨著車市競爭越來越激烈,新車型開發、新世代車款發表的時間都有加快的趨勢,而車廠為了降低開發成本,以追求更佳獲利,也開始尋求集團內共享資源,甚至與其他車廠互結聯盟,就是為了技術互惠、各取所需,以獲取更佳的投資報酬率;而近年來合作越趨緊密的TOYOTA與BMW兩大汽車強權,近日外媒再度傳出了可以說是意料中的事,那就是好評不斷的i-series首款作品i3未來將有望有氫燃料電池版本可選。


其實2012年7月,TOYOTA與BMW就共同發出聲明表示,未來將在「綠能動力技術」、「跑車技術」、「車體輕量化技術」、「氫燃料電池」的四大目標進行合作,這樁合作案可以說震驚全球車壇,畢竟TOYOTA可說是全球最大汽車集團,而BMW同樣身為高級車之首,兩強的合作勢必精彩可期。


從先前合作協議中就有提到,BMW將從TOYOTA集團獲得最先進的Hybrid動力技術,而TOYOTA也可藉此換取BMW引以為傲的1.6L及2.0L的TwinPower Turbo引擎科技,另外針對可能是下一波綠能趨勢的氫燃料電池,雙方也會互相交流。

對照TOYOTA從2011年東京車展起,相繼發表了FCV-R氫燃料電池概念車、2013年東京車展的FCV概念車、2014北美CES消費性電子展再接續展出,而近日也確認了量產車名將以「Mirai」上市,顯示TOYOTA對於新能源電池車的勢在必行;屆時Mirai以全球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車上路之後,互有合作的BMW勢必也能從中獲得技術共享。

在技術共享的前提之下,BMW或將也有屬於自己的氫燃料電池車加入銷售陣容,不過Mirai具備2780mm軸距與4870×1810×1535mm尺碼算是中大型房車規格,因此與BMW車型設定上就會有所出差異,而且綠能車多以都會車為導向,端看目前BMW產品線就屬i3可能性最高。


 
TOYOTA FCV Concept將定名Mirai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3:無聲靜謐的革命正在上演,全新BMW i3亦動亦靜操之在我
AUTONET記者:林士傑(08/08/2014)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短短的幾句詩詞開頭相信各位讀者都不會對這出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感到陌生,而對比徐志摩他那一生風流浪漫的灑脫,套用在車壇裡的電動車反而更有一種過之而無不及的詮釋。



有別於一般搭載內燃機引擎的車款所發出那澎湃熱情的聲浪,以純電模式行進的電動車無論是在身旁不經意的經過,或迅速的揚長而去比起一般汽油車而言,更能流露彷彿再別康橋詩句裡的意象情境;而BMW也在近日發表了全新電動車i3的宣傳廣告。

其實BMW先前就已先釋出這段影片,不過雖然說是釋出倒不如是再次的吊足所有車迷的胃口,因為短短不到50秒的影片除了只看的到由左前方車輪拱所帶來的道路視覺,和車尾砰然呼嘯的排氣聲浪外,其他什麼一概無從得知;而就在最近幾天,在萬般車迷眾所期待下BMW總算是讓人一窺他這回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車了。


片頭部分依舊是延續先前的預告影片,不過在幾個彎角過去一個令人熟悉的身影出現了,再過個幾幕當車尾那有著未來概念氣息的霓虹色調剎車燈亮起時,原來這輛披著羊皮的狼的“跑”車竟然是在台灣發表不到2個月的時間的電動車i3;至於,那一聲聲狂暴的排氣聲讓是從何而來的,這回換我們賣個關子就讓讀者自己看下去吧。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BMW i8:優雅的競賽!BMW推出i8 Concours d'Elegance特仕車投入Pebble Beach拍賣會
AUTONET記者:邱志翔(08/12/2014)


即將在8月17日舉行的北美年度汽車盛事2014 Pebble Beach Concours d'Elegance圓石灘車展,由於沒有參展車輛的限制,因此包含古董車、經典廠車、概念車或各式新車都能在此一飽眼福,因此參加人數及廣告效益與國際車展相比毫不遜色,而高級車龍頭BMW繼日前確認了將再度亮相被譽為未來旗艦雛形的Vision Future Luxury概念車之外,近日為了慶祝i8在美國市場販售,以及首度登上圓石灘,特別推出以此為名的i8 Concours d'Elegance特仕車投入Pebble Beach拍賣會中。



自從BMW發表節能導向的i-Series之後,成功的演繹了豪華車品牌與綠能並非衝突,在首款作品i3全球熱銷效應的帶領之下,第二款訴求性能與節能並立的雙門跑車i8也在2013年法蘭克福車展正式發表,靠著相當流線的跑車風貌與非常吸睛的鷗翼式車門成功掀起話題。




雖然i8本身就是一輛讓人回頭率超高的跑車,不過冠上了「優雅的競賽」之名的i8 Concours d'Elegance特仕車,想必更讓人目不轉睛。外觀採用了金屬冷光灰的車色烤漆,使得i8充滿個性化的磁性魅力,內裝部分也導入了以植物為原料的再生材質打造的皮革座椅,以及來自概念車的i Blue水藍色安全帶;其中最特別的是門檻上將以雷射刻字的方式繡上「Pebble Beach Concours d’Elegance Edition」的字樣,而且行李箱棧板上的飾牌還有幾位BMW美國幾位高層的簽名,另外BMW為了i8與LV(Louis Vuitton)合作打造的客製化包款也被列入拍賣的標配中,



至於一般車型就可選配的雷射頭燈,在i8 Concours d'Elegance特仕車將列為標配,只需待美國相關部門認證過後,這輛特仕車將成為美國市場首輛搭此此技術的i8。


最後再來複習i8的基本資料,採用BMW eDrive的plug-in hybrid插電式複合動力的i8,搭載一具排氣量為1499c.c.的三缸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具備231hp/32.7kgm的最大輸出,再搭配安置於前輪、輸出可達131hp/25.5kgm的電動馬達及5.2kW的鋰電池組,使得綜效輸出上看362hp/58.1kgm,在6速自排變速系統傳輸下,從靜止加速到100km/h只需4.4秒即能達成,極速則為250km/h,若在純電動行駛的情況下,則擁有120km/h的極速,平均油耗為47.62km/L、CO2排放量為49g/km。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 |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