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
|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341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
|
|
|
發表者 |
討論內容 |
冷日 (冷日) |
發表時間:2004/11/9 13:59 |
-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
- [分享]機油解說
- 美國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merican Engineers)制訂引擎用機油規格如表一所示,分為低溫氣候使用之機油如0W~25W (W表示winter冬天低溫氣候),還有夏天高溫氣候使用之機油#20~#60,在此#60因個人取得資料不足未列出。
引擎機油對於黏度的需求有: 低溫啟動性好:即低溫時黏度要低,使得機油能迅速流動到達各機件以發揮保護功能。根據美國寒冷地區的引擎實驗,引擎磨損有70%是啟動時造成的,尤其是冷車啟動造成的磨損極大,只有30%磨損才是運轉中造成的。台灣的氣候沒有美國寒冷,啟動造成的磨損比例沒有美國嚴重。從上面數據知道,低溫流動性好的機油可大大減少引擎磨損,美國MOBIL公司曾就20W50機油和5W30機油做啟動磨損實驗,發現20W50機油造成的磨損量約為5W30機油的2倍多。 寒冰時機油不可結凍:結凍的機油會打壞啟動馬達,嚴重時造成引擎大故障,這和冷卻水箱不可結凍原理一樣。在台灣的冬天,車子可到達最冷的地方是合歡山的清晨,假設溫度是-5° C,單級#40機油凝固點約是- 9° C,那麼可使用單級#40號機油上合歡山嗎?不妥,因為此時機油雖沒有結凍,但黏度非常高,像麥芽糖一樣,車子很難發動,就算勉強發動起來,冷啟動磨損可能造成引擎內傷了。適合冬天合歡山清晨的機油是15W、10W、5W、0W等機油,其中15W是可接受的黏度,10W已是令人滿意了,5W和0W以上效果當然更好,但價錢昂貴。 高溫時機油黏度夠: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的油膜強韌不破裂才可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夏天溫度30°C,適用#30機油,40° C適用#40機油,50° C適用#50機油,但也要配合車輛負荷、操駕激烈程度、引擎新舊程度做調整,待會後面有更詳細介紹。像沙烏地阿拉伯全年高熱氣溫約50° C,所以使用#50機油。在台灣的夏天,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 C,所以基本上最適用於台灣的是#40機油,但這只是基本選用原則,實際上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用車情況調整,有人適用#30機油,有人適用#50機油,甚至賽車選手適用#60機油。 高溫時黏度不要太高:黏度太高會阻礙活塞在氣缸壁上的滑動,成為引擎內阻力,使引擎耗油、引擎溫度上昇、轉速拉不上來、馬力無法發揮等問題。較稀的機油阻力低,比較省油,但又怕機油太稀沒有足夠強韌油膜保護機件,所以機油黏度的選用必須在省油與抗磨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黏度指數要高:普通機油在低溫時通常黏度很高,高溫時通常黏度很低,這種高低溫的黏度差異稱為黏度指數,一款好機油在高低溫的黏度差異越小越好,也就是黏度指數要高。通常黏度指數的比較是以40°C的黏度和100° C的黏度來計算。有些添加劑可改善黏度指數,所以通常機油添加黏度指數改善劑,可改善高低溫的黏度差異,使成為複級機油如10W40,低溫時符合10W流動性,高溫時符合#40黏度。 根據個人用車狀況調整: (1)新車的活塞與氣缸間隙小,且機件活動面尚未磨配(runin),適合較稀的機油,因為稀機油容易進入緊密間隙中,且可以幫助磨配。待磨配完成後再改用正常黏度機油。 (2)車輛在80000km內,活塞與氣缸磨損不多,間隙正常,可選用正常黏度。 (3)舊車在80000km以上,活塞與氣缸間隙已稍磨損,間隙稍大,可選用較黏機油,以幫助間隙的密封性。 (4)都市用車、常塞車、慢速龜爬者,因慢速塞車易引起引擎高溫,宜選用較黏機油。 (5)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因引擎溫度正常,選用正常黏度即可。 (6)輕負荷引擎譬如轎車,宜選用正常黏度機油。 (7)重負荷引擎譬如貨車,或是常常滿載的轎車、常爬山長陡坡的車,宜選用較黏機油。 (8)激烈操駕者,如常急加速、引擎轉速高、賽車者,宜選用黏機油,對於引擎常逼近紅線區者宜選用#60機油。 正確溫車方法:冷車發動稍微踏油門,使引擎轉速約在1500rpm約略30秒後,即可入檔慢慢上路,此時勿急加速,待上路約5分鐘後引擎暖熱即可隨意操駕。熱車發動則不必踩油門,發動後約5秒鐘以後即可上路。 觀念改正一:冷車發動後,以普通怠速700rpm溫車有二個缺點,其一是我們希望機油能儘速打上去,而怠速打機油速度慢了些,此時溫車以1500rpm左右為佳,但也盡量不要超過2500rpm,此時太高運速即高速磨損,常見某些修車工一發動引擎立即猛踩油門,此非常傷車,他對車基本知識不足又不愛惜客戶的車,這家修車廠以後不要去了。其二是此時冷活塞與冷氣缸間隙大,所以混和油汽易被高壓吹漏至曲軸箱,使汽油與機油混和在一起而劣化機油,不但縮短機油壽命也減損引擎壽命。 觀念改正二:冷車發動後怠速暖車5分鐘,不但耗油,且因暖車緩慢使大量混和油汽進入機油箱劣化機油,反而傷車。正確方法應是發動約30秒後,即可緩慢上路,待上路約5分鐘以後引擎達工作溫度即可正常操駕。 10選用複級機油最為恰當如10W40,不但冬天夏天都可用,南下墾丁北上合歡山都適合。通常5W40比10W40貴,10W40比15W40貴,如果你正常用車、不飆車,則適合台灣氣候者為10W40,如果想更省錢用15W40也可以。 11.以現代引擎科技,如果正常操駕且正常換油,引擎壽命約40萬公里才需搪缸,使用5W40機油的引擎壽命可能比使用10W40來得長壽些,使用10W40可能又比15W40長壽一些。但5W40比10W40昂貴,10W40又比15W40昂貴,使用者必須在機油價錢與保護性之間取得平衡,不一定貴機油就是好選擇。
A.機油的編號: 機油的編號即直接反應出它的黏滯性(viscosity);Example:`10W-40`,其中 10W就是表示此機油在冷溫度時它的黏滯性,W是指winter,而第二個數字40 就是指在較高溫度時它的黏滯性;並不表示機油會因為溫度上升而黏滯性就增加哩 (啊一般人可能會誤會的ㄛ)它的真正意思是說: 當此機油在低溫時,它就像(相當於)10單位重的油在低溫時的黏滯性,同理 當此機油在高溫時,它還是有相當於40單位重的油在高溫時的黏滯性ㄛ... 在低溫時需較稀薄的機油以減少它流動的阻力,使油膜能快速地佈滿引擎各部, 而當引擎溫度回升時,就需要較稠的黏滯性來應付因高溫而反倒造成的機油稀薄!
B.機油的功能: · A.潤滑作用(lubricate): 機油的油膜.黏滯性多少就是有潤滑引擎內部組件的功用;太稠引擎發動不易又耗油, 太稀的話,保護潤滑的功能又太差,嗯,適中ㄛ~ · B.冷卻的作用(Cooling): 機油會流過因高速運轉而磨擦生熱的引擎組件,在經機油冷卻器冷卻,所以,它也有冷 卻引擎的重要任務. · C.清潔的作用(Clean): 引擎運轉都會產生些雜質,碳化物什麼的,機油就可以帶動這些懸浮的東西,也能在機油 濾清器下給clean掉一些,所以,換機油時換換機油濾清器是"道德地".... · D.密封性(Seal): 機油還能夠在引擎活塞和汽缸壁間形成一護膜般,能防止壓縮的混合油氣跑出來哩! 也因此功能而有建議老車可以換換黏滯系數高的機油,以避免機油被"吃"(燃燒掉) 的可能,而新車則因間隙還很緊密而用黏滯系數低的機油(也可較省(汽)油點)的說法. · E.其他: 我們偉大的機油還能有防腐蝕性,消除汽泡...等等功能呢!!
選用車用機油SAE黏度指南 最適合台灣天候使用的機油黏度夏天為10W/40或15W/40,冬天可考慮10W/30、10W/40注意:您的車輛要求可能不一樣,請遵循車輛製造者的建議,來選用機油黏度。 氣溫 適用SAE黏度等級 0℃~40℃ 10W/30、10W/40、15W/40、20W/50、10W/50 -18℃~40℃ 10W/30、10W/40
很抱歉原本這是一個表格的資料,在這不能呈現表格,SORRY.
|
|
|
討論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