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566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IMG_00015.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MLEC : [車訊]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IX(EVO IX)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車訊]簡單的追求-三菱Lancer EVO Ⅸ
簡單的追求-三菱Lancer EVO Ⅸ
2007年04月18日 03:21
  對於Lancer EVO Ⅸ的正式引入國內,三菱汽車社長益子先生只是說,希望它能夠給中國消費者帶來最棒的駕駛樂趣。如此簡單的期望,三菱是否能夠做到呢?我們來到了日本的北海道,賽地上進行了實地測試。
  撰文、攝影:陳川
  Lancer Evolution的威名,相信只要是對車略知一二的朋友都會有所耳聞,不過實際說起來,EVO的出現其實就是套用了超級跑車的許多造車理念,就是在一個重量足夠輕、剛性足夠高的車身上,裝進一台大馬力發動機,另外還有一套響應快速的四驅系統,而它的獨特之處則在於是以量產小型轎車發展而來,有相當高的實用性。
  然而,原理越簡單的東西通常會越難付諸實際,Lancer EVO便用前後15年時間和九代車型不停地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更好,有朋友曾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來形容EVO的進化論,我覺得非常貼切,當然,這裡不能將其理解為囊中羞澀的結果,而是只有一樣好東西讓人實在不忍割捨,才會有如此恆心地堅持著。
  在簡單原理的外衣下,EVO的外形、底盤、操控、動力和驅動系統,則都在以不簡單的方式推進著性能和駕駛樂趣的提升。很遺憾,沒有能親身體會前八代EVO的激情,因為耳邊聽到的依舊是那台鑄鐵製造的「紅頭」4G63 雙渦輪增壓發動機發出的吼聲,加上它所能釋放出的280ps馬力,真的很讓人渴望見證它的成長史。
  坐在包覆感優異的Recarco筒型座椅上看著堪稱「簡陋」的中控台,有一種莫名的感覺,但在踩下第一腳油門之後,所有的雜念都被排氣管傳來的雄壯吼聲轟碎。4G63發動機在國內早已是熟的不能再熟的機型,然而對於「紅頭63」,卻是頭一次領教。從90年代初就開始在EVO上服役的這個老兵,對於當下幾乎清一色的鋁合金製發動機而言,其鑄鐵缸體的設計似乎已經可以被放進博物館了,因為鑄鐵慣有的散熱不佳、易生銹、重量重的特性,都已不能為現今時代所接受。
  然而,鑄鐵缸體耐高壓、耐高溫的特性卻是鋁合金所不具備的,因此,其在雙渦輪高增壓狀態下的大馬力輸出能力,成為三菱依然堅持使用十幾年前設計的4G63的根本原因,而其所採用的並聯式雙渦輪增壓設計,則是為了能夠兼顧低轉速扭力輸出和高增壓出氣量,最大程度地減輕渦輪遲滯問題,而在重量和排氣阻力方面則克服了串聯式渦輪的缺點。
  發動機對油門踏板動作的響應十分積極,而渦輪增壓器在大約2,000rpm以後便開始工作。不過,如果希望每次換檔時力量的銜接足夠流暢,還是要注意保持發動機的轉速在2,500rpm以上,如此才能不間斷地體會背部一直緊貼在Recarco座椅椅背上,直到7,000rpm換檔時,腎上腺素不斷分泌的刺激感覺。整個過程毫無疲軟徵兆,一氣呵成的強力表現讓人很難相信這只是一台2.0升排量的發動機做到的。
  與280ps和36kgm的力量輸出相配合的6速手動變速箱,依舊繼承了密齒比編排的「光榮傳統」,尤其是2、3、4擋之間的銜接可謂酣暢,很忠實地體現著EVO的拉力賽車本色。如果非要挑些不足,可能只是各擋位間的縱向行程稍嫌長,入擋時沒有像Impreza STi那般強烈、原始的金屬撞擊感,但這些都不足以抹殺其入擋時的清晰可辨和動力的流暢銜接。
  入彎前的重制動,在Brembo四活塞卡鉗剎車套裝和經過強化的運動型ABS的共同作用下,變得簡單而從容,畢竟量產版EVO Ⅸ的極速已能突破260km/h。由140-60km/h的整個制動過程幾乎沒有感覺到ABS打腳、輪胎抱死,以及車身有任何不穩定的晃動,有如此穩定的表現,相信如果開著EVO Ⅸ去走山路,應該都有足夠的底氣。
  在這一系列鼓動人心的性能表現下,我開始放膽來開,然而就在我扭動方向劈入彎中的一瞬間,手中的方向盤立刻讓我意識到EVO Ⅸ絕不好對付。因為它的轉向動作之快讓我始料未及,原本以為打方向的幅度還未能完全指正彎心,但車頭的指向卻已明顯過度,車尾的跟進速度也是異常之快,好像在開後驅車一般。
  方向盤極左到極右只需2.2圈的EVO Ⅸ,稱得上是在量產版車型上用上了接近於賽車等級的轉向機構,印象中,在國內目前所有銷售的車型中幾乎無第二人。就轉向的靈敏和銳利程度而言,應該也只有配備主動轉向系統的寶馬5系可與之匹敵,而就連與之性格相近的Impreza WRX(STi版本還沒有正式引入國內銷售,它才能算是EVO Ⅸ的一個真正對手),在這一環節都難與之抗衡。這樣的轉向設定應該是非常適合在多彎的賽道或者山路使用的,因為在過大多數彎道時,駕駛者都只需小幅轉地轉動方向盤即可通過,轉向敏捷度非常高。可以說,論操控,EVO Ⅸ完全達到了近百萬元級的身價。
  不過,想到我經常在Subaru的維修店裡看到車頭撞爛、車尾被追的Impreza WRX的情景,便不由得為未來國內的EVO Ⅸ車主們擔心,因為EVO Ⅸ對駕駛技術的要求更高,儘管它有一套很完善的四驅系統去幫助駕駛者盡量抓住地面,但它的整體設定是偏向活躍的,尤其是它的多連桿後懸掛調校的十分活躍,再加上Super AYC(active yaw control)主動力矩控制系統在車輛過彎時會幫助車尾兩側車輪產生力矩差,來幫助車尾過彎,從而令過彎時的整車車身動態非常類似於後驅車的轉向特性。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你想甩尾,EVO Ⅸ就一定奉陪,即使是在抓地力很好的柏油路上,它都不會吝嗇。因此,EVO Ⅸ絕對傳承了拉力賽車過彎基因,是骨子裡帶有危險傾向的那種甩尾式四驅設定,如果沒有一定的技術,隨時有可能把車橫到路中間。
  當然,車廠出於安全考慮沒有安排我們去體念駕馭EVO Ⅸ的這種甩尾功力。但是,在三菱專業車手的駕駛表演中,我還是能夠體會到EVO Ⅸ在懸掛調校、車架剛性以及四驅系統等方面的整體協調能力非常之到位。
  從第一代開始便在不斷加強剛性的車身,是保證EVO Ⅸ有從容性能表現的一大源泉。在三菱十勝試車場的多彎山路上,三菱的車手特意為我們表演著EVO Ⅸ的漂移功力,其間給我印象深刻一點,就是EVO Ⅸ的車身剛性應付這種「超速」的過彎方式,絲毫沒有示弱的表現,雖然車身側傾比較明顯,但車身並沒有滾動現象,而是給人時刻準備著攻入下一個彎道的競技狀態,動態響應非常積極,令EVO Ⅸ的操控極限非常之高。
  不過,說來很特別,EVO Ⅸ的麥花臣配頂置防傾桿設計的前懸掛,和鋁合金製多連桿後懸掛的避震行程較長,當車在過彎時會有比較明顯的側傾,當車輪碾到路面上的小坑窪也會有明顯的跳動,不過,這些信息都可以很清晰地傳入到車廂之中,而當遇到大的坑洞和路面起伏時,韌性很好的阻尼設定,卻令車身不會有激烈的跳動,懸掛能夠保證輪胎緊緊抓住地面而不至於車身擺動難以控制。另外,它的駕駛席坐姿並不算低,且其四門轎車的車身結構天生就比雙門跑車為高,一般人駕EVO Ⅸ攻彎,我想都會有所保留,但實際上,一旦你擁有EVO,卻是越玩越好玩。
  最後,說回一個本質的話題:EVO Ⅸ是否值得買?
  我相信國內一定會有一大批死硬派在翹首期待EVO Ⅸ的早日引入,即便它的售價不會便宜,而在截稿前,廠方還沒有正式決定在中國的售價。但是對於其他人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最好是能夠想明白,是為了它的性能,還是為了EVO Ⅸ富有雄性色彩的造型,如果是為了前者,你也不會白花自己的錢,自己刻苦練習駕駛吧,樂趣無窮;如果是為了後者,只是想炫耀一下,嘿!老兄,你看我的車多厲害,那EVO不會丟臉。不過,從成本的角度來講,也不妨買部國產Lancer,改裝上EVO Ⅸ的全套大包圍,呵呵。
原文出處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 | |

討論串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