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30277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F09_249.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一車一世界 : [分享]手排不死!大有原因!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手排不死!大有原因!
手排不死!大有原因!
AUTONET記者:葉毓中
鏗!鏗!金屬的撞擊聲響,說明了手排變速系統的運作過程,採下離合器將排檔桿迅速排入選擇的檔位,手腳並用的動作在一般人眼裡看起來是多麼的吃力不討好,但在熱血車迷眼中,這反覆的複雜動作,卻是宛如模特兒於展示台上搖曳生姿的走秀儀態,如此的迷人且難以忘懷…

在現今汽車科技日進千里的發展速度影響下,變速系統在新科技不斷的注入下,從最基本的手排變速箱,進而發展出省時省力的自排變速箱,而以自排變速系統衍生而出的手自排變速系統、或是以手排變速箱演變而來的自手排變速系統,更在保有實用性的前提下,可讓駕駛們享受如同手排車款般充分自主權的操控樂趣最佳產品。


結合賽車科技而成的FERRARI F1序列式手排、VW集團引以為傲的DSG雙離合器變速系統、集BMW科技大成的SMG序列式變速系統等,更成為一般車迷享受如賽車手們,電光火石換檔速度的必備工具,或許在高科技入替的駕駛過程中,傳統吃力不討好的手排系統看似已無任何純在價值,但就如同車輛之於男人而言,絕對不是只要套用數學方程式便可了解的相對關係,手排之於血液中辛烷值比例高過於血紅素成份的熱血車迷們,也絕對不是不實用三個字可以交代得過去的!

相信在本格派車狂眼中,鏗鏘的進檔聲響,刺激腎上腺素飆升的能力,絕對僅次於引擎怒吼咆哮的聲浪,更是與車輛溝通最直接的橋樑。選擇最適當的轉速踩下離合器進檔、保持轉速而生的進階跟趾動作,更是表現出你過人操控能力與榨出車輛極限的不二法寶,不過手排變速系統是否只有這些能力?又要如何將手排系統使用到爐火純青、媲美自排系統的隨心所欲,這些駕訓班不會告訴你的獨門秘辛,接下來的連串報導,AutoNet將會一五一十的告訴你!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要踏入手排殿堂,從了解手排變速系統開始!(上)
要踏入手排殿堂,從了解手排變速系統開始!(上)
AUTONET記者:葉毓中
引擎辛勤工作所換得的珍貴馬力,怎可浪費在自排變速箱液壓轉換中!一句話道盡手排與自排車款的輸出差異,為何會有此差別?機械結構的不同,你當然不可不知!

相同車款搭載著相同的引擎動力,在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系統的不同搭配下,將會有不同的性能表現,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手排變速箱的結構不僅比較簡單,更是比較直接。

由於車輛動力經由引擎輸出後,並不是直接傳至傳動軸上,還需經過變速箱的齒輪轉換。而會有此設計,主要是透過變速箱中的多種齒輪組合,產生動力放大的效果。此原理可以藉由變速自行車獲得解釋;由於人力有所限制,但為求得更佳的性能表現,因此加入了變速系統,在小齒輪搭配下,以相同的腳力卻可換取輕快的加速力道,但卻無法獲得較快的速度,而在起步後要求得更快的速度,則需換為大齒輪,同樣在一樣的腳力驅動下,卻可擁有更快的速度表現。


同理可證,車輛上的變速箱便是透過大小齒輪的組合,讓車輛可於起步獲得所需的較大動力,而在車輛移動後的慣性所致,在一定的速度下,加速所需的力道便無須如同起步般的強大,因此在齒輪的變化中,可搭配不同速度所需的動力輸出,以造就完整的加速過程。

手排變速系統中,引擎曲軸將動力通過離合器傳至變速箱的輸入軸,經過變速箱中的齒輪傳輸後,再經由變速箱輸出軸傳遞至傳動軸中,便完成了引擎至車輪上的動力傳遞。因此駕駛在踩下離合器後,離合器將引擎曲軸與變速箱輸入軸切開,引擎動力與變速箱呈現不接合狀態,變速箱在無動力貫入之時,駕駛將排檔桿撥至所需檔位,透過排檔桿與變速箱連結的結構傳遞,主齒輪便被切換至選擇檔位齒輪的位置,在駕駛手部份完成換檔動作後,腳下的離合器一放,引擎動力與變速箱再度接合狀態,動力便可傳至車輪上。

由於手排變速箱是機械結構的金屬齒輪硬碰硬的直接接合,因此動力傳輸僅於齒輪咬合間些許浪費,雖然無法將引擎輸出動力全盤的傳遞至車輪上,但以目前車輛科技發展而論,此變速傳動系統已是最不浪費的設計,且相較於自排變速系統,動力傳輸絕對較直接。

此時讀者絕對會疑惑,為何自排變速系統會浪費比較多引擎輸出動力?由於手排與自排變速系統的差異,就是在於更換齒輪的媒介不同,而此等差異,正是動力傳遞的最大關鍵…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要踏入手排殿堂,從了解手排變速系統開始!(下)
要踏入手排殿堂,從了解手排變速系統開始!(下)
AUTONET記者:葉毓中
引擎輸出動力至車輪上的推力,需經過變速箱齒輪多重放大!
相信許多車迷朋友,在了解一輛車款的動力數據同時,也會研讀到扭力峰值的表現,不過在一般的kgm格式下,縱使如頂級的超級跑車,峰值扭力最多也只有一百多kgm,如何能驅動一輛一噸多、甚至是兩噸多的車輛呢?當然倚賴於變速箱中的齒輪作放大效應囉!

由於引擎轉速動輒數千轉,如果直接將其轉至輪胎的轉數,過快的表現,將會有可能讓車輛「飛」起來,因此變速箱中的齒輪更肩負著引擎輸出的轉速降低的功能。透過變速箱中大小不同的齒輪相搭配下,可有效的降低引擎輸出的轉速速度,且可藉由此搭配,將扭矩放大,且由於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而轉速降低的比率及扭矩放大的倍數,都恰好等級兩齒輪的齒數比例,這就是所謂的「齒輪比」。

或許此過於艱深的理論,一般讀者無法了解,因此舉例說明。在一輛汽車於3000rpm轉速時具有20kgm的扭力輸出,而變速箱中的小齒輪為15齒,大齒輪為45齒,經過小齒輪至大齒輪的動力傳輸過程中,轉速將降低1/3(15/45),因此轉速降至1000rpm,但扭矩則放大三倍,達到60kgm,便是此道理。


此外,引擎在輸出扭力後,於變速箱中需經過兩次的扭矩放大,第一次就為變速箱的檔位作動,第二次則為最終齒輪比的因素(或稱為終傳比)。舉例來說,如果一輛車的一檔齒輪比為3.2,最終齒輪比則為4.0,引擎峰值扭力為15.0kgm/5000rpm,則第一檔的最扭力經過兩次齒輪放大後,為15.0x3.2x4.0=192kgm,較原有引擎輸出放大了12.8倍,不過此時還需再除以輪胎半徑尺寸,方為實際輪上推力。

不過由於機件傳輸上仍有些許的動能損耗,因此實際傳至輪上的動力並不會如同上述公式般準確,而此時機件的損耗便是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箱的最大差異。在手排變速箱中,由於齒輪間的傳輸皆依賴最原始的接觸原理,因此傳輸效率約在95%左右,而自排變速箱透過液壓油的傳遞,動能損耗更為明顯,傳輸效率只剩下88%,且無論是自排變速箱與手排變速箱,皆須再經過傳動軸約98%的傳輸效率再次降低動能傳遞,因此到輪上的動力,皆經過了多次折扣。

但在手排與自排兩系統的比較下,手排變速箱的動力傳遞遠較自排變速箱傑出,因此也難怪在相同的車輛與引擎動力條件下,手排車款遠較自排車款來得快速了!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省油考量?可別忘了手排車款喔!
省油考量?可別忘了手排車款喔!
AUTONET記者:葉毓中
在現今油價漲升不斷的時空背景下,各家車廠莫不致力推出極具省油效應的替代能源動力科技,或是選擇猛攻油價較低的柴油車款,不過在焦點往動力心臟上注目同時,精打細算的你可別忘了變速系統的選擇,同樣也是左右燃油經濟效益的重點!

經過一連串針對手排機械結構的介紹後,相信讀者可明瞭到手排變速系統與自排變速系統的箇中差異,尤其於傳輸功率的表現中,手排變速箱藉由最原始的結構原理,硬生生的將自排變速箱給比了下去,平均而言高達7%的傳輸功率差距,絕對是錙銖必較的你,值得關注的環節。

在傳輸效益的差距影響下,搭載同一動力系統的車款將會藉由不同變速系統的選擇,獲得不同的動力輸出表現,簡而言之就是手排車款較自排車會「跑」,但換方向思考,也就是說,如果在同樣的性能表現下,手排車款的動力系統負擔將較自排車款來得小!


沒錯!聰明的你,絕對可以明瞭何謂「動力系統負擔」?換句話說,在同一引擎的前提下,動力系統的負擔增加,就是指需要更多的燃油供給動力。重點來了,更多的燃油,也就是指增加的油耗負擔,因此在此思考模式下,手排車款的確可以較自排車款來得省油。

此理論當然是指同一駕駛習慣而定,且別忘了,手排車款自由控制引擎轉速的自主權,同樣對於省油效應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當你在審慎選擇一款兼具動力優勢與省油效益的車款同時,可別忘了要把手排車款列入優先考慮名單!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手排不僅只等於性能,還等於實用與耐用!
手排不僅只等於性能,還等於實用與耐用!
AUTONET記者:葉毓中
即將引進的歐洲FORD掀背小車Fiesta,同樣具有手排設定。
在台灣車商的銷售手法經營下,手排車款幾乎已與性能劃上等號,不過話說汽車市場較台灣成熟的歐洲車市而言,手排其實除了具有性能表徵以外,其實更擁有另一重要地位,就是實用層面!

歐洲當家主力Focus,當然也不能少了手排車款!
在手排變速系統的傳輸效率優勢下,加上最直接的操控感受,手排車款於台灣車室中,已被刻意的營造成不可或缺的性能要素;但其實手排車款能具有此優勢,其最簡單的結構設計當然功不可沒,先人也曾經說過,最簡單的東西最不容易壞,也因此手排變速系統,相較於其他先進且繁複的科技系統,絕對有著更具耐用的特質。


在簡單的齒輪相接原理下,去除了液壓油媒介,也沒有繁瑣的電子系統介入,手排系統的確是耐用保證的不二法門,因此造就了手排車款較一般自排車款更低的價格,理所當然成為了入門車款的最佳選擇。而在精打細算的買家考量下,手排車款也成為了歐洲消費者們考量實用與耐用性後,所選擇的購買車款,不為什麼,就是因為其具有的操控樂趣、耐用特質與維修優勢。

此外,由於歐洲許多國家與台灣相同,也擁有多山地型,此地理環境對於手排車款而言,更是在適合不過的駕駛環境了;或許有讀者會認為,台灣擁擠的交通狀況,實在不適合駕駛手排車,可是別忘了,在目前全球汽車數量暴增的情形下,歐洲許多城市塞車的情形並不會遜於台灣!但為何人家消費者仍可樂於駕駛手排車?不是人家比較刻苦耐勞,而是因為人家有抓到訣竅喔!

或許你想要入主手排車款,但礙於對於手排的認知,僅止於當初考駕照時的短短一個月駕訓課程?當初只記得死背如何將車輛中多如繁星的「點」對準路面上的特殊記號,忘了跟教練請益手排車更多駕駛技巧?沒關係,接下來一連串的報導,AutoNet將會給你精采的介紹,而且重點是…免費的喔!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攻克山道,手排至上!
攻克山道,手排至上!
AUTONET記者:葉毓中
在台灣多山的環境中,相信許多駕駛皆曾開著車,悠遊山林間。但山道上的駕駛由於多為陡坡與險降下坡,與一般城市的用路環境有著極大的差異,如果仍以平時用車習慣駕駛山路,對於車輛將會有較大的負擔。

可惜的是在台灣的駕駛訓練班中,並無任何有關於山路駕駛的教育課程,對於台灣用車族來說,的確相當可惜。以自排車款來說,由於山路的上坡需要較大的扭力輸出,如果仍同樣將檔位控制在前進D檔,則常常需要大腳油門以讓電腦自行降檔,長時間下來,不但會增加油耗,對於變速箱時時降檔以求更大扭力輸出的動作,也會增加損耗。

因此駕駛可依照坡度的需求,自行將檔位控制在低速檔,如L或是2檔,在檔位控制後,僅需藉由油門的控制,讓車輛獲取應有的動力,如此一來對於車輛負擔將較為減輕。


而於下坡路段時,由於重力加速度的因素,車速將較平路更容易增加,因此許多駕駛常常不時控制煞車以降低車速,更有些駕駛者幾乎全程皆踩者煞車不放,如此一來不僅容易增加煞車系統的損耗,在熱衰竭的影響下,更將減低煞車系統的制動力表現。

因此在下坡路段時,駕駛同樣需將檔位控制在低速檔,利用引擎煞車的制動力道,幫助煞車系統來降低車速,如此一來不但不會損傷引擎,更可有效降低煞車系統的耗損。

手排車由於在輸出功率方面較自排車款來得傑出,因此在山路的性能表現方面,絕對較自排車款來的優異,且檔位自行控制的自主權,更絕對可勝任上坡路段的考驗。而下坡路段時,同樣可藉重於較低檔位的控制,幫助制動力的產生,有效的控制車輛速度。

其實在相同的車款、相同的引擎與相同的動力輸出下,手排車款於山路上的表現,無庸置疑的絕對贏過自排車款,但以些駕駛卻礙於「上坡起步」的恐懼,遲遲不敢接受手排車的駕駛樂趣。其實只要在上坡路段時,充分的利用手煞車,或是如果僅有短暫的停留,連手煞車都可以免除,僅需入檔,並利用離合器的收放,控制車身的動態,就如同自排車的D檔自動前進一般,便可將車輛輕鬆簡單的停於上坡,或許剛開始會有些許的生疏,但只要多加練習,絕對可輕鬆上手;加上手排車款的直接輸出快感,更可恣意的征服山道考驗。因此如果你還不敢駕駛手排車款勇闖山路?那你對於駕駛樂趣的真諦,似乎真的還少了一份領悟喔!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汽車驅動力介紹
汽車驅動力介紹 《機械原理》

2006/06/09

相 信一般消費者在欣賞一輛車時,對於其動力表現除了親身試駕以外,最重視的莫過於原廠所呈現的數據了,但到底與加速表線息息相關的峰值扭力,傳輸到了車輪上之後,會經過如何的變換?而手排車款與自排車款兩相差異,又有何不同?關於變速箱中的秘辛,你不可不知!

許多車迷朋友在了解一輛車款的動力數據同時,也會研讀到扭力峰值的表現,不過在一般的kgm測量標準下,縱使如頂級的超級跑車,峰值扭力最多也只有一百多kgm,如何能驅動一輛一噸多、甚至是兩噸多的車輛呢?當然倚賴於 變速箱 中的齒輪作放大效應囉!

由於引擎轉速動輒數千轉,如果直接將其轉至輪胎 的轉數,過快的表現,將會有可能讓車輛「飛」起來,因此變速箱中的齒輪更肩負著引擎輸出的轉速降低 的功能。透過變速箱中大小不同的齒輪相搭配下,可有效的降低引擎輸出的轉速速度,且可藉由此搭配,將扭矩放大,且由於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而轉速降低的比率及扭矩放大的倍數,都恰好等級兩齒輪的齒數比例,這就是所謂的 「齒輪比」


或許此過於艱深的理論,一般讀者無法了解,因此舉例說明。在一輛汽車於3000rpm轉速時具有20kgm的扭力輸出,而變速箱中的小齒輪為15齒,大齒輪為45齒,經過小齒輪至大齒輪的動力傳輸過程中,轉速將降低1/3(15/45),因此轉速降至1000rpm,但扭矩則放大三倍,達到60kgm,便是此道理。

此外,引擎在輸出扭力後,於變速箱中需經過兩次的扭矩放大,第一次就為變速箱的檔位作動,第二次則為最終齒輪比的因素(或稱為終傳比)。舉例來說,如果一輛車的一檔齒輪比為3.2,最終齒輪比則為4.0,引擎峰值扭力為15.0kgm/5000rpm,則第一檔的最扭力經過兩次齒輪放大後,為15.0x3.2x4.0=192kgm,較原有引擎輸出放大了12.8倍,不過此時還需再除以輪胎半徑尺寸,方為實際輪上推力。

不過由於機件傳輸上仍有些許的動能損耗,因此 實際傳至輪上的動力並不會如同上述公式般準確,而此時機件的損耗便是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箱的最大差異。在 手排變速箱中,由於齒輪間的傳輸皆依賴最原始的接觸原理,因此傳輸效率約在 95% ` 左右,而 自排變速箱透過液壓油的傳遞,動能損耗更為明顯,傳輸效率只剩下 88% ,且無論是自排變速箱與手排變速箱,皆須再經過傳動軸約98%的傳輸效率再次降低動能傳遞,因此到輪上的動力,皆經過了多次折扣。

但在手排與自排兩系統的比較下,手排變速箱的動力傳遞遠較自排變速箱傑出,因此也難怪在相同的車輛與引擎動力條件下,手排車款遠較自排車款來得快速了!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手排與傳動系統的關係
手排與傳動系統的關係 《機械原理》

2006/06/20

相 同車款搭載著相同的引擎動力,在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系統的不同搭配下,將會有不同的性能表現,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手排變速箱的結構不僅比較簡單,更是比較直接。

由於車輛動力經由引擎輸出後,並不是直接傳至傳動軸上,還需經過變速箱的齒輪轉換。而會有此設計,主要是透過變速箱中的多種齒輪組合,產生動力放大的效果。此原理可以藉由變速自行車獲得解釋;由於人力有所限制,但為求得更佳的性能表現,因此加入了變速系統,在小齒輪搭配下,以相同的腳力卻可換取輕快的加速力道,但卻無法獲得較快的速度,而在起步後要求得更快的速度,則需換為大齒輪,同樣在一樣的腳力驅動下,卻可擁有更快的速度表現。

同理可證,車輛上的變速箱便是透過大小齒輪的組合,讓車輛可於起步獲得所需的較大動力,而在車輛移動後的慣性所致,在一定的速度下,加速所需的力道便無須如同起步般的強大,因此在齒輪的變化中,可搭配不同速度所需的動力輸出,以造就完整的加速過程。


手排變速系統中,引擎曲軸將動力通過離合器傳至變速箱的輸入軸,經過變速箱中的齒輪傳輸後,再經由變速箱輸出軸傳遞至傳動軸中,便完成了引擎至車輪上的動力傳遞。因此駕駛在踩下離合器後,離合器將引擎曲軸與變速箱輸入軸切開,引擎動力與變速箱呈現不接合狀態,變速箱在無動力貫入之時,駕駛將排檔桿撥至所需檔位,透過排檔桿與變速箱連結的結構傳遞,主齒輪便被切換至選擇檔位齒輪的位置,在駕駛手部份完成換檔動作後,腳下的離合器一放,引擎動力與變速箱再度接合狀態,動力便可傳至車輪上。

由於手排變速箱是機械結構的金屬齒輪硬碰硬的直接接合,因此動力傳輸僅於齒輪咬合間些許浪費,雖然無法將引擎輸出動力全盤的傳遞至車輪上,但以目前車輛科技發展而論,此變速傳動系統已是最不浪費的設計,且相較於自排變速系統,動力傳輸絕對較直接。

一般消費者在許多雜誌中,皆會看到有關於齒輪比與終傳比的相關名詞,到底這些名詞與引擎輸出功率有何相關之處?自排系統與手排系統又如何與這些齒輪比搭上關係?當然還是要繼續看下去…

由於引擎轉速動輒數千轉,如果直接將其轉至輪胎的轉數,過快的表現,將會有可能讓車輛「飛」起來,因此變速箱中的齒輪更肩負著引擎輸出的轉速降低的功能。透過變速箱中大小不同的齒輪相搭配下,可有效的降低引擎輸出的轉速速度,且可藉由此搭配,將扭矩放大,且由於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而轉速降低的比率及扭矩放大的倍數,都恰好等級兩齒輪的齒數比例,這就是所謂的「齒輪比」。

或許此過於艱深的理論,一般讀者無法了解,因此舉例說明。在一輛汽車於3000rpm轉速時具有20kgm的扭力輸出,而變速箱中的小齒輪為15齒,大齒輪為45齒,經過小齒輪至大齒輪的動力傳輸過程中,轉速將降低1/3(15/45),因此轉速降至1000rpm,但扭矩則放大三倍,達到60kgm,便是此道理。

此外,引擎在輸出扭力後,於變速箱中需經過兩次的扭矩放大,第一次就為變速箱的檔位作動,第二次則為最終齒輪比的因素(或稱為終傳比)。舉例來說,如果一輛車的一檔齒輪比為3.2,最終齒輪比則為4.0,引擎峰值扭力為15.0kgm/5000rpm,則第一檔的最扭力經過兩次齒輪放大後,為15.0x3.2x4.0=192kgm,較原有引擎輸出放大了12.8倍,不過此時還需再除以輪胎半徑尺寸,方為實際輪上推力。


不過由於機件傳輸上仍有些許的動能損耗,因此實際傳至輪上的動力並不會如同上述公式般準確,而此時機件的損耗便是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箱的最大差異。在手排變速箱中,由於齒輪間的傳輸皆依賴最原始的接觸原理,因此傳輸效率約在95%左右,而自排變速箱透過液壓油的傳遞,動能損耗更為明顯,傳輸效率只剩下88%,且無論是自排變速箱與手排變速箱,皆須再經過傳動軸約98%的傳輸效率再次降低動能傳遞,因此到輪上的動力,皆經過了多次折扣。

但在手排與自排兩系統的比較下,手排變速箱的動力傳遞遠較自排變速箱傑出,因此也難怪在相同的車輛與引擎動力條件下,手排車款遠較自排車款來得快速了!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手排車優點
手排車優點 《機械原理》

2006/06/20

在 台灣車商的銷售手法經營下,手排車款幾乎已與性能劃上等號,不過話說汽車市場較台灣成熟的歐洲車市而言,手排其實除了具有性能表徵以外,其實更擁有另一重要地位,就是實用層面!而且於傳輸功率的表現中,手排變速箱藉由最原始的結構原理,硬生生的將自排變速箱給比了下去,平均而言高達7%的傳輸功率差距,絕對是錙銖必較的你,值得關注的環節。

手排變速系統的傳輸效率優勢下,加上最直接的操控感受,手排車款於台灣車室中,已被刻意的營造成不可或缺的性能要素;但其實手排車款能具有此優勢,其最簡單的結構設計當然功不可沒,先人也曾經說過,最簡單的東西最不容易壞,也因此手排變速系統,相較於其他先進且繁複的科技系統,絕對有著更具耐用的特質。

在簡單的齒輪相接原理下,去除了液壓油媒介,也沒有繁瑣的電子系統介入,手排系統的確是耐用保證的不二法門,因此造就了手排車款較一般自排車款更低的價格,理所當然成為了入門車款的最佳選擇。

因此,在傳輸效益的差距影響下,搭載同一動力系統的車款將會藉由不同變速系統的選擇,獲得不同的動力輸出表現,簡而言之就是手排車款較自排車會「跑」,但換方向思考,也就是說,如果在同樣的性能表現下,手排車款的動力系統負擔將較自排車款來得小!


沒錯!聰明的你,絕對可以明瞭何謂「動力系統負擔」?換句話說,在同一引擎的前提下,動力系統的負擔增加,就是指需要更多的燃油供給動力。重點來了,更多的燃油,也就是指增加的油耗負擔,因此在此思考模式下,手排車款的確可以較自排車款來得省油。

此理論當然是指同一駕駛習慣而定,且別忘了,手排車款自由控制引擎轉速的自主權,同樣對於省油效應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綜觀上述的特點,不難看出手排相較於自排的優點,且在在現今油價漲升不斷的時空背景下,手排無論在耐用與目前大家最關切的省油問題,都突顯了手排系統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也是已有部分台灣的車商開始提倡手排車款好處的原因了!

各家車廠莫不致力推出極具省油效應的替代能源動力科技,或是選擇猛攻油價較低的柴油車款,不過在焦點往動力心臟上注目同時,精打細算的你可別忘了變速系統的選擇,同樣也是左右燃油經濟效益的重要!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3
[車訊]自排科技日新月異 手排車優勢不在?

手排變速箱由於可提供駕駛人更自主的檔位控制,並且具有直接且靈活的加速反應,因此長久以來也一直給人強烈的運動風格。然而隨著汽車科技日新月異,自排變速系統在近來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化,而且無論運作效能或其他的附加功能,都有超越傳統手排變速箱的趨勢。如果您還認為性能車就是非手排不可,恐怕您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在過去,談到了汽車的變速系統,其實只有手排和自排(Automatic)兩大分類,不過如今手排變速箱已經發展出無須操作離合器的序列式手排,而自排變速箱也普遍導入了手排換檔的功能,也因此,翻開時下汽車雜誌,許多人總是被手排、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搞得混淆不清。

事實上,無論名稱如何變化,如果從變速箱的構造來區分,時下市售車所使用的變速系統仍舊只有三大類別,亦即由離合器和各檔齒輪來進行動力銜接與檔位變換Manual Base系統、以扭力轉換器來傳輸引擎動力的Automatic Base系統,以及通稱CVT的無段變速系統。

隨著汽車科技的不斷演進,現今市售車的變速系統已不再只有手排或自排兩種區別,而且兩者間的優劣特性也不再像過去般明確。

首先從Manual Base談起,這類變速箱在過去也就是傳統的手排,不過後來隨著電子式控制的離合器誕生後,除了省卻了以往必須操作離合器的動作,甚至就連檔位的選擇也可以交由電腦來執行。目前在車壇上,諸如Alfa陣營的Selespeed、BMW SMG系列、Ferrari F1系列以及VAG車系的DSG,甚至Smart所使用的Softouch等,都是屬於這類新一代Manual Base變速系統的代表作。但是由於各車廠對於這類變速系統所賦予的名稱並不相同,因此這類變速系統目前也未有一個正式且統合的名稱,一般多半以「SequentialManual」來稱之,中文則直譯為「序列式手排」,或是以「自手排」來表示這類具有自排模式的手排變速系統。

自排變速箱構造上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內部是透過扭力轉換器來傳遞動力,不過隨著科技進步,自排變速箱的檔位也逐漸像手排車看齊,而且除了從早期的4AT進化至5AT或6AT外,Mercedes-Benz甚至更研發出七前速的7G-Tronic。
Automatic Bace則是一般所通稱的自排變速箱,這類系統的最大特徵在於引擎的動力是經由扭力轉換器來傳送,因此從變速箱的構造是否具備扭力轉換器,其實也可以作為辨別Manual Base或Automatic Base的基本依據。不過自從Porsche在90年代初期率先發展出名為「Tiptronic」的新一代自排,而為原本的自排變速箱多增加手排換檔的模式後,過去大家所通稱的「自排」,如今也已逐漸被「手自所」取代。目前包含Porsche Tiptronic S、BMW Steptronic、Mercedes-Benz 7G-Tronic、Honda S-Matic,以及Mitsubishi擁有Sports Mode的INVECS系列等,都是屬於同一類具有扭力轉換器的Automatic Bace手自排變速系統。


CVT的構造和速克達的變速方式相當接近,基本上就是利用兩組串連上鋼帶的驅動盤直徑變化來達成變速效果,因此在變速過程中並不會出現齒比落差,因而能使引擎維持在同樣的轉速域。
至於CVT無段變速,在車壇上則是由Subaru最早研發,但目前包含Nissan、Mitsubishi、Honda、Fiat、Audi、Mini等車廠,也都已導入了這類變速系統。CVT的構造其實和速克達的變速箱非常相近,亦即利用前後兩組直徑可變的驅動盤來帶動鋼帶,由於隨著車速變化,前後驅動盤的比例也會不斷調整,因此CVT系統在變速時並沒有檔位變換的問題,當然也不會產生手排或自排的換檔跳動,同時也能讓引擎轉速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所以也兼具了不錯的節能優勢。不過由於近來的CVT多半已發展出手排換檔的功能,因此這類變速系統在國內也常被通稱為「手自排」,較容易讓人與Automatic Base的手自排混淆。

回歸到正題,在手排、自排、手自排以及自手排之間,究竟何者才是最具性能色彩或最適合跑車的變速系統呢?如果是數年前,答案肯定非手排莫屬,但在今日,手排變速箱已不再具有壓到性的優勢,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難以和新一代自排或自手排抗衡。

997 Turbo的問世成功證實了自排變速箱的加速能力不見得劣於手排,事實上本車無論0∼100km/h或80∼120km/h的加速表現,自排車型都較手排車型來得優異。

Porsche在997 Turbo發表時公佈的數據,就讓不少專家跌破了眼鏡,因為997 Turbo在0∼100km/h和80∼120km/h的加速表現上,配置五速Tiptronic S的自排車型跑出的成績為3.7sec、3.5sec,採用傳統六速手排變速箱的車型卻為3.9sec、3.8sec,而且兩者的極速還同為310km/h!

以前很多人有這樣的觀念,認為手排變速箱的換檔是取決於人為操作,因此除了更具主導權外,在時間和反應上也都較傳統自排來得優異。在數年前情況確實如此,但在電子控制技術不斷進步下,997 Turbo的登場已清楚說明了自排變速箱的性能表現,其實已有超越手排之勢。

BMW陣營的M Car向來是該廠最具代表性的高性能跑車,不過從現行M5、M6只提供SMG-Ⅲ變速系統而無手排設定的情況,也已清楚說明了序列式手排變速箱的前景相當看好。
除此之外,從目前車壇上不少強調高性能的跑車都逐漸放棄傳統手排,而改用序列式手排來取代的情況下,亦不難看出手排變速箱以往具備的優勢已逐漸逝去,而近來的Ferrari和BMW陣營的M Car便都是頗具代表性的例子。

Ferrari自從355車系於90年代末期導入名為「F1 System」的序列式手排後,如今除了430之外,其他車款幾乎已不再提供傳統手排,甚至連當家超跑Enzo Ferrari也是僅有F1 Gearbox單一設定;BMW同樣也是如此,因為該廠的M Car向來都是最具代表性的高性能跑車,不過現行M5、M6的變速系統卻都只提供序列式手排的SMG-Ⅲ,而可望於今年現身的下一代M3,當然也很有可能跟進。


Ferrari無疑是車壇上將序列式手排發展到極致的車廠,旗下車款目前有極高比例都導入這類變速系統,甚至連當家超跑Enzo Ferrari也放棄傳統手排而選擇F1 Gearbox。
序列式手排由於是透過電子控制方式來切換離合器,而且檔位的選擇是由電腦依據車速、節氣門開度、引擎負載狀況,甚至驅動輪抓地力變化等多項複雜的參數來決定,因此除了換檔效能比起人為操作更迅速且正確外,在附加上Launch Control System或整合了循跡防滑控制系統後,序列式手排不僅能在換檔時發揮比傳統手排更快、更準確的效能,在起步加速時還可以做出以往只有專業車手或玩家才辦得到的高超技巧。

Golf GTI所採用的DSG變速系統亦為序列式手排,在離合器改由電子式控制下,換檔時間可比起人為操作迅速許多,因而也使得加速過程較手排車型更快。
如果您是現行VW或Audi車主,或是曾經體驗過DSG變速系統的人,就一定能了解DSG的換檔反應其實已經達到了超越人為操作的水準。以現行Golf GTI為例,其六速手排車型和六速DSG車型所使用的引擎雖然完全相同,但是在變速系統的差異下,兩者無論在0∼80km/h、0∼100km/h、0∼400m或0∼1000m等加速表現中,配置六速DSG變速系統的車型都比起手排車型略勝一籌!

除了性能和操作面的進步外,自排或自手排在當今車壇的普及化,其實也為駕駛人和整個汽車市場帶來不少轉變。因為省去離合器操作及檔位選擇的自排或自排,在實用與便利性部份畢竟都勝過傳統手排車許多,因此在性能能夠維持不變,甚至更加優異的條件下,多數消費者對於自排或自手排的接受度,當然也會大過於傳統手排,而車廠推出能讓多數人更接受的產品,自然也就能賺進更大把鈔票。也因此,手排車未來在市場上的能見度更加下滑,已是不難想見!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 |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