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 |
源自40多年前、也就是在1969年現身的初代Fairlady Z(北美地區稱為240Z)雙座跑車,於2008年底首演的370Z,則是最新世代Z成員的代表作。而延繼先前350Z的優異體質,馬力更強大、車體剛性更高的370Z Roadster已有與「歐系敞篷」同等的駕馭感受,尤有甚者;除操控同樣出色外,我們甚至覺得370Z Roadster還多出了日系的細膩與更多的乘坐舒適性。
還記得Nissan原廠於2009年中旬推出全新370Z Roadster時,曾經以「Open Air,Open Roads」的精神口號,來作為全球廣告與宣傳活動的核心主軸。而就如同「Open Air,Open Roads」所揭示的,370Z Roadster也確實能夠以電動軟頂敞篷的輕量化設計優勢,在擁有較Coupe車型更多的大自然陽光與自由氣息之餘,仍能擁有相同的動力性能與駕馭反應。
從規格表上就可以看出,370Z Roadster的車身尺寸並不大,4250mm的車長僅比「五門Tiida」長了近5公分而已,但實際操控時,卻發現其循跡性非常出色,且因2550mm短軸距之賜,車身動態非常靈活,不論直角彎或髮夾彎;通通難不倒370Z Roadster,方向盤一切、油門一踩,就俐落出了彎!在一片「放大車身、提高車價」的歪風中(車身愈大就愈耗油,這是不變的鐵則!),身形小巧的370Z Roadster不禁令人眼睛一亮。
而我們必須要再次強調的是;370Z Roadster是刻意縮小車身尺寸的!與上一代350Z相較下,軸距縮短100mm、座椅重心也刻意降低至169mm,這便可以解釋為何370Z Roadster的桶型座椅看起來像是直接「放在」車身底板之上,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重心,而駕駛人也可以更明確地感受到車輛重心的轉移,近而找出最佳過彎路徑。
![]() 20秒便可完成的電動開起閉合軟篷系統,可隨時體驗自然的奧妙與輕風拂面的快感。 |
370Z Roadster配置了與Infiniti G37CC完全相同的動力系統,包括VQ37VHR引擎與七速手自排變速箱,不論引擎輸出功率或是變速箱齒比都一模一樣。也由於兩者的動力輸出相當,因此0~100km/h加速僅差了0.1秒(370Z Roadster:5.8秒、Infiniti G37CC:5.9秒),極速更是同樣被限制在250km/h。但「跑格」更為明顯的370Z Roadster在引擎轉速超過5000rpm之後,整個車艙便會被雄渾的排氣聲浪所佔據!這是兩者間因定位不同而刻意做出的差異設定。
在引擎燃燒更完全與變速箱齒比更綿密的前提下,370Z Roadster擁有9.2km/L的平均油耗表現(高速:12.3km/L、市區:6.3km/L),就一部排氣量高達3.7升的玩樂用車來說,已經算是相當出色的表現。而同時我們也發現其車重竟達1535kg之譜,竟較更大車身的350Z還要重!除因安全考量而特別強化的A柱底部外,為了提昇被動安全性,370Z Roadster的車體大量採用「類DTM賽車」的盒狀結構,這讓前後車體的「抗扭曲強度」均提高了30%之多!這便是新車體積變小、操控性能卻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為了減輕行經坑洞時的顛簸感,370Z Roadster的底懸吊設計亦經大幅改良,以前懸吊來說,除避震器本體與防傾桿外,包括副車架、三角架甚至是「上A臂」均採用輕量化的鋁合金材質。在「簧下重量」大幅減輕40%的前提下,370Z Roadster行經坑洞時,輪胎幾乎是「蜻蜓點水」般地跳過去,而不是重重地落到坑底、再狼狽爬回路面!反應至方向盤、給駕駛人的感受就是輕盈;不論轉向或是行駛間,都是處於一個清晰靈動的狀態。
就底盤的用料來說,我們必須承認歐洲的先驅確實更為實在!不須頂高車輛、只要趴在地上就可以清楚看見370Z Roadster的後懸吊設計,除「後輪軸承總成」、上三角架以及簧圈托架使用鋁合金材質外,包括「副車架」、防傾桿與避震器等仍維持傳統的鋼鐵材質。當前兩代的BMW 5系列房車早就已經使用「全鋁合金後懸架」時,身為「日產運動精神」代表的370Z Roadster實在不須省這個錢。雖然它的操控確實已經十分出色,但這卻是個「爽度」上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