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 |
在一年前筆者曾經試駕小改款前的Roomster,當時此車首次引進台灣但最終並未正式販售,不過這次不再是空穴來風了,新一代Roomster即將在台正式開賣。去年Skoda在日內瓦車展中發表了小改款Roomster,新車修改部份主要集中於車頭以及動力系統編成,新造型與動力系統讓此車看來較過去更為精緻,但由於投產日期略晚,原本預計於2010年下半年度引進的Roomster延遲至今才正式販售。
雖說Roomster對台灣來說是相當陌生的車款,但其實此車早在2006年就已經正式投入量產,在2010年進行小改款算是正常的時機。而總代理放棄舊型車款引進,選擇等待近一年才正式販售新型Roomster可說是大膽但卻明智的選擇,至少不會讓搶鮮的買家覺得竟在一年內新車就變成舊車的遺憾。當然除了以上體貼買家的原因之外,小改款後更新的引擎陣容更是重要考量,小改款前最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車款採用1.6升引擎搭配六速Tiptronic手自排變速箱,雖然不至於讓人覺得不足,但與新世代的1.2 TSI搭配七速DSG變速箱的組合相比,卻顯得相當老派,而且在油耗與排污方面的表現當然是新款車型來得高明,當消費者花下大筆金額的同時,誰不希望買到的是最新科技?
過去Skoda車系的外觀造型與VW的某些車款幾乎完全相似,換換燈具與廠徽就成為Skoda品牌,對於Skoda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情,不僅在造型設計方面無法發揮,而太過相似的雙生車也難以建立品牌認同。新世代的Skoda產品當然針對此點進行改良,從Roomster與Yeti的外觀造型來看即可略知一二,雖然車殼底下的機械結構還是採用不少VW集團的通用組件,再加上Skoda針對此車需求的獨特修改,但在外觀造型上則極力做出風味全然不同的設計。
本次試駕的Roomster車頭造型設計經過相當幅度的修改,首先讓人注意到的部份是水箱罩的寬度與角度變化,頭燈也換上了體型較大的新產品,而為了配合這兩處的造型修改,前保桿也換上開口面積較大、造型重新設計的製品;引擎蓋與前葉子板也經過重新設計,以搭配各項細部設計的變更。
Roomster造型設計上的一大特點,在於車身側面的輪廓,後窗窗框的線條與B柱、車頂線條的組合看來像是一頂全罩式安全帽的側面, 這是外觀造型的一項小趣味;另一個明顯的設計特徵則是表面採用黑色塗裝的A柱,Skoda方面曾經表示燻黑A柱是為了營造出懸浮車頂的視覺效果,在Roomster、Yeti與Fabia車上都可以看見相同的造形設計手法。Skoda的造形設計還有另一個特色,引擎蓋的折線與大型水箱罩似乎頗能展現出獨特的華貴氣息,搭配深色的金屬漆更強化如此的視覺印象。
原廠賦予Roomster的設定乃是五人座搭配大尺寸行李廂的多用途車款,剛好符合近年流行的LAV(Leisure Activity Vehicle),Skoda在設計之初,即把車艙設定區分為兩部份,前段由駕駛座與副手座整合而成駕駛艙,後座與行李廂空間仗著車頂挑高之賜,Skoda將其稱為起居室。
在駕駛艙部份,小改款車型並未進行大幅度的修改,整體陳設維持過去的組合,儀錶板在指針與顯示幕部份換上了新設計,變動幅度並不大。副手座前方的手套箱共有上下兩層,換來比尋常車輛更大的容積,而有趣的是即使手套箱看來已經佔去副手座前方大部份的儀錶檯空間,副手座的安全氣囊仍是標準配備。
從B柱後方起算,是Skoda所規劃的「起居室」,也是車身挑高的起點,此一挑高設計確實為後座乘客爭取到更多的頭部空間。後排座椅可說是Roomster的空間運用重點。這套特別命名為VarioFlex的座椅,採用4/2/4的比例分割為三段,中央座椅較小的設計雖然影響了後座滿載時中央座位的舒適性,但其彈性運用的機能才是這套座椅的最大賣點。
![]() 根據總代理表示,即將正式開賣的Roomster將提供標準版與高階的Scout版本。 |
三張座椅均可獨立拆除,椅背亦可分離傾倒,藉以換得更大的後廂行李空間,若是有特殊需求,甚至可以把後座全數拆除,用以換取最大的行李空間。標準狀態下的行李廂容積為450公升,而在將後座拆除之後,行李廂容積可擴大至1780公升。另一項設計巧思則出現在行李廂後障板上,除了標準與後座肩部齊平的安裝位置外,Roomster的設計師還為行李廂追加第二個後障板固定位置,約在後座椅背一半高度之處,此一可調式設計也加強了空間運用的彈性。
我們這次試駕的Roomster當然換上了新世代的動力系統,相較於去年試駕的1.6引擎搭配六速Tiptronic變速箱的動力組合,新一代車型的標準動力系統則換上小排氣量的1.2升TSI渦輪增壓引擎與七速DSG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七速DSG加上1.2TSI引擎的動力組合並非太過陌生的產物,Yeti與Fabia均採用如此的動力配置。這具引擎是VW集團共用的動力系統,在分工上則是由Skoda負責製造,當然在Skoda車系上廣泛運用。
與1.6升引擎相比,1.2 TSI的103hp馬力輸出較小(1.6:105hp),17.9kgm的扭力輸出則有相當程度的增幅(1.6:15.6kgm),再加上七速DSG變速箱更開闊的變速箱齒比,讓引擎動力輸出的運用更具效率,不論是在性能表現或是油耗排污方面均得到提昇。在性能方面,新動力系統讓Roomster的加速與極速表現都比舊款更為優異(11.0秒/12.5秒、184km/h/179km/h),而這非僅做出了漂亮的帳面數據,在一般行駛的過程中,Roomster的動力反應也變得比較輕快,不論是在起步與再加速方面的表現都超過我們的期待。
在我們進行試駕與拍照的過程當中,遇上幾次好奇的詢問,我們認為這些人多數是被這部車看來十分獨特的外觀造型所吸引,而他們的反應都相當一致,首先關注Roomster的車內空間,接著就詢問此車的排氣量,當我們告知Roomster的排氣量僅有1.2升時,都浮現出無法置信的表情。
對於不曾試駕的人們來說,質疑1.2 TSI引擎輸出是否足夠可說相當合理,在我們初次試駕1.2 TSI引擎之前,同樣也曾有相同的疑問,然而在試駕之後,這樣的疑惑當然也隨之煙消雲散,因為這具引擎在動力方面的表現,已經勝過不少1.6升自然進氣引擎,再加上更為低廉的稅金與油耗,除了節能之外還替駕駛人看守荷包。
根據總代理提供的資料顯示,未來Roomster將提供標準車型與強調個性化的Roomster Scout兩種版本,在售價上小有差異,我們去年試駕的則是較為越野化設定的Roomster Scout,兩者除了外觀上的明顯差異之外,懸吊系統的設定亦有相當的差異,Roomster Scout為了能夠應付輕度越野的需求,特地將懸吊系統升高,以增加底盤離地距離與進入角、離開角。
這次試駕的一般版Roomster,懸吊系統設定更貼近一般轎車,搭配駕駛艙近乎與一般轎車相同的高度與視野配置,整體的動態反應不會讓駕駛人明顯感受到與轎車間的差異。近似轎車的動態反應與厚實穩重的操作手感讓人感到相當的信心,採用正常設定的懸吊系統也不會為這部車帶來不舒適的動態反應,我們相信這樣的設定應能縮小首次由轎車轉換至多功能車的適應期。
■試駕感言~切進真空帶
在歐洲市場上,許多車廠都有推出類似Roomster的車款,買家擁有相當多樣的選擇,然而在台灣市場上,此一類型的產品並不多,需要空間的買家多半還是選擇傳統的SUV車款,而Roomster的出現或許能在市場上做出一番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