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350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PI20101106_00112.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10/8/5 6:20:36
AUTONET記者:吳煌棋(08/05/2010)

 
全世界第一輛Hybrid油電複合動力車Lohner-Porsche,1900年便為維也納公司k. u. k. HofwagenfabrikLudwig Lohner & Co設計推出。
 

PORSCHE創辦人Ferdinand Porsche在距今一百多年前,1900年便為維也納公司k. u. k. HofwagenfabrikLudwig Lohner & Co設計推出全世界第一輛Hybrid油電複合動力車Lohner-Porsche,雖然當時未發生石油危機讓此創新設計宛如曇花一現,但是時空背景物換星移數萬個日子,PORSCHE已經是跑車界的傳奇與代表,更在推出全新油電混合動力休旅Cayenne S Hybrid之後,進一步將此跑車設計理念實踐,預定於2011年推出車名暫定Panamera S Hybrid的油電混合動力跑車。

PORSCHE不希望因為打造跑車成為不環保的罪人,致力於打造超乎法規要求的跑車。對PORSCHE而言,認為提升性能可以降低排放,導入引擎DFI直接燃料噴射技術、升級VarioCam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使用替代燃料、導入引擎自動啟閉系統與車體結構輕量化等,更是提升性能或減少排放的關鍵技術。


PORSCHE創辦人Ferdinand Porsche在距今一百多年前設計的輪內馬達。

同樣地,PORSCHE開發油電混合動力技術,也是為了降低PORSCHE車款的油耗與排放,對環境與自然界萬物都有好處。此外,煞車能源再生系統的導入,可以取代引擎作工供電的負擔,提升燃油使用經濟性。

PORSCHE Cayenne S Hybrid。

Cayenne S Hybrid的並聯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

PORSCHE打造Cayenne S Hybrid,成為首款可單獨以電子動力行駛的量產車型,透過由引擎、變速箱、電動馬達、鋰離子電池組與油電系統分離器等元件構成並聯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展現宛如更大排氣量車款的傑出的加速與性能表現,同時也保有更為良好的燃油使用經濟性與低排放。


在NEDC駕駛循環測試之下,Cayenne S Hybrid擁有油耗表現12.1km/L,擁有二氧化碳排放量193g/km。此外,車主不需改變駕駛習慣,因為系統轉換極為迅速順暢,車室空間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電池組體積夠小巧。

Cayenne S Hybrid依據不同的駕駛環境與狀況,可分別以汽油引擎或電動馬達提供動力,或是結合兩者做工輸出動力。Panamera S Hybrid確定電池模組與相同,引擎部份相信也是V6引擎,但排氣量是否也是3.0L未經證實。

PORSCHE Panamera。

Panamera S Hybrid的並聯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

提供V8引擎等級動力輸出,保有V6引擎等級之燃油使用經濟性,以及其環保跑車之噱頭,相信會成為Panamera S Hybrid的賣點,再一次實踐PORSCHE智慧性能哲學。


PORSCHE 911 GT3 R Hybrid證明環保與性能可以兼具。

但是油電混合動力系統並不是動力開發的終點,日前電子驅動的Boxster在德國司圖加特電子移動模範地區進行研究與測試,PORSCHE總裁兼執行長Michael Macht證實未來一定會推出電動跑車,進一步達成PORSCHE車款高度燃油使用經濟性與低排放之高效率動能表現,同時也對地球環境作出最實質的關懷。

PORSCHE 918 Spyder。

PORSCHE致力於研發電子驅動技術已有一段時日,希望能為地球的環境及資源盡一份心力,911 GT3 R Hybrid證明環保與性能可以兼具,918 Spyder則是一般超跑難以企及的環保與賽車科技結晶。

內容圖示
url email imgsrc image code quote
樣本
bold italic underline linethrough   












 [詳情...]
validation picture

注意事項:
預覽不需輸入認證碼,僅真正發送文章時才會檢查驗證碼。
認證碼有效期10分鐘,若輸入資料超過10分鐘,請您備份內容後,重新整理本頁並貼回您的內容,再輸入驗證碼送出。

選項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