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333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PIMG_00089.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10/1/29 2:15:30
AUTONET記者:盧佛青(01/29/2010)

第一眼見到LUXGEN7 SUV EV+,很難不被它討喜的車身造型所吸引,而且除了融合當今全球車壇最流行的Crossover跨界設計風格外,具備5+2人座的車身配置與多樣化的機能,更可以說是讓多數家庭使用者都難以挑剔,當然我們也要實地上路一方面感受整車表現,另外也要體驗體驗LUXGEN7 SUV EV+電能動力總成的實地表現!



試駕當天,台北天氣受到鋒面影響,可說是在一片淒風苦雨之中,加上我們提車後就往山區移動,剛好可以考驗其行車表現,其實我們駕駛電動車的經驗都不多(因為能掛牌上路的實在很少),對於其動力輸出表現與效能更加好奇,考量到試駕當天媒體的人力需求,納智捷很貼心地安排一輛汽油款的LUXGEN7 MPV隨行,車輛由位於新店的汽車城出發,經過市區都會路段往山上移動,剛好可以體驗在市區行車模式與山路爬坡模式的表現。


由於電動車動力總成的配置與汽油引擎車大不同,當然首度接觸一定會以過去試駕傳統汽油或柴油車的經驗來做比較,結果同樣由紅燈起步,跑在前面的LUXGEN7 SUV EV+略加大腳油門(其實應該是電門!),就會發現馬上就把搭載汽油引擎的LUXGEN7 MPV甩開,而無段差的CVT式變速系統,在採用可變傳動比例的過程中,提供駕駛人與乘員完全沒有換檔段差的加速感,而堪稱渾厚的扭力輸出表現,完全反應在推動這傲視國產運動休旅車壇的全尺碼車身上,根本沒有任何動力遲滯的現象,或換做是傳統汽油引擎,或許至少要六缸而且排氣量可不能太小,最好還要有渦輪增壓還能夠讓LUXGEN7 SUV EV+擁有起步加速0-100km/h僅需8.5秒的能耐!




當然在極為快速的加速過程中,因為不是採用傳統的燃油引擎,所以那種動力傳輸感相當直接,也缺少傳統燃油車款引擎轉速上升的聲浪,但由擁擠的車陣中要掙脫車隊其實相當容易,我可以直接說,這感覺可真是十分奇妙!


隨著市區路段結束,車輛進入了在淒風苦雨中氣候極不穩定的山區路段,狹窄的路面與無規則的彎道與陡坡接踵而來,對於電動總成的傳輸效能絕對是大考驗,駕駛人加深對於傳統油門踏板的踩踏力道,已經成為下意識的直覺反應,結果在上坡彎道上這種直效傳輸的驚人扭力表現,隨即又把尾隨的汽油款工作車拋得遠遠地…..



這下子我真的對於這種行駛過程中完全不會排放廢氣的動力總成,在心裡由衷地表示佩服,不過因為這款試駕車還不是市售版本,所以在一些完裝程度方面還有改進的空間,但撇開這些因素不管,其動力表現在市區與山區路段就已經超越許多大排氣量燃油引擎的進口豪華LSUV。


當然除了動力系統的優異表現令人驚豔外,我們也針對了整車動態表現小小體驗與評估一番,而LUXGEN7 SUV EV+的底盤依舊與LUXGEN7 MPV共用,同樣採用納智捷自主研發,結合國際知名的MAGNA集團與PRODRIVE技術團隊的合作的成果,並且針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行車環境進行調校,期間更進行所謂的「三高測試」:包括高溫、高塵、高海拔等等最嚴苛的環境,根據原廠公布資料顯示,認證團隊更一路由敦煌、吐魯番到平均海拔達5500-6000m的崑崙山進行測試,也到黑龍江的黑河進行寒帶測試,難怪在台北這種冬天颳風下雨的天氣,似乎對於其動態表現與動力輸出一點都沒有影響!


與先前試駕過的市售版LUXGEN7 MPV EV+與LUXGEN7 MPV汽油市售版相較,其整車動態表現呈現更為強烈的運動性格,而且底盤懸吊系統對於吸收路面震動的處理方式也更為成熟,在彎道上的車身反應也頗為沈穩,以試裝車的表現其實已經相當優異,當然我們將來也還有機會親身體驗首批汽油市售車款的表現,但以試駕當日時間有限加上天候不佳的情況,我個人覺得對於LUXGEN7 SUV EV+來說已經算是難能可貴!




內容圖示
url email imgsrc image code quote
樣本
bold italic underline linethrough   












 [詳情...]
validation picture

注意事項:
預覽不需輸入認證碼,僅真正發送文章時才會檢查驗證碼。
認證碼有效期10分鐘,若輸入資料超過10分鐘,請您備份內容後,重新整理本頁並貼回您的內容,再輸入驗證碼送出。

選項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