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270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IMG_2398175.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08/11/3 5:57:50

逐步教你如何車輛漂移過彎 (2)

[2008-04-29 06:00:19]    作者:     來源: 留園網社區     責任編輯: Tim

第二章,原地轉圈(軌跡轉圈)  

 


正式練習漂移的第一課,應該就是原地轉圈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技巧,相信很多人都能立即學會。

 

漂移的原理就是前後輪差速而產生的。所以掌握後輪抓地力以及車子的特性是很重要的。這個動作主要是給後驅或後輪比重很高的 4WD練習用,前驅也可以用手刹達到一定的效果,但需要前輪一直保持打滑的狀態,而且需要 LSD

 

練習時尋找合適的場地非常重要。首先最好要路面平坦的,其次是不會的打擾到周圍的人,最重要是絕對不能引來員警叔叔們 ...

 

首先,打滿方向,掛入 1檔,踩住離合器。開始轟油門,要達到一定的轉速。通常是扭力的峰值轉速 +500rpm左右 (一般 3500~4500rpm),轉速越高越容易立即開始 spin(輪胎打滑 )
。因為彈理合的瞬間轉速會掉落,所以要高一些,為了保證驅動輪能持續打滑。彈離合,松的時候切記要快,否則一些馬力較小的車容易產生推頭現象而增大回轉半徑。之後方向盤保持打滿,持續給油, FRMR類後輪驅動的車應該很輕鬆的就能一直轉。 4WDFF的轉一圈後容易 開始產生偏離,找雨後,雪地或者沙石路這樣摩擦力小的路面,就比較容易維持。

 

就這樣,原地轉的課程就完成了。很容易吧? :)不過記住隨時看看轉速表,要保持在紅線區域以內安全操作哦!



以下就是軌跡轉圈的教學了!  

 

軌跡轉圈其實就是保持轉圈時的輪胎 spin(打滑 ),並且 Counter(反打方向 )
控制車子增加回轉半徑。其實只要對車子稍微有點掌握的朋友都可以做到,只要達到一定速度的情況下反打方向,對準角度,給油的時候掌握轉速,就可以達到(當然也要求一定馬力)。同樣,對於後驅車,應該算是容易掌握的一項,但對 前驅或四驅就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同上,找光滑路面練習就可以減少難度係數。

 

首 先如上面所講的,讓驅動輪開始打滑。可以開始的時候先原地轉,慢慢減小方向盤的角度以及放掉部分油門時,車開始慣性向外側滑。之後繼續給油,並控制方向。逐漸讓車子旋轉圈的半徑增大,保持到一定半徑範圍時,可以常識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大的側滑角度。目的是用自己的身體感受,並記住這種感覺。

 

軌 跡轉圈不能象原地那樣扭到一個方向一直到底都這樣,而是需要不停的調整角度。油門的配合也非常重要。舉個例子,當車子延軌跡滑行時畢竟有摩擦阻力存在,給油的時候不能踩到一個深度保持,而是需要一下一下的踩,配合油門轉動方向。當慣性減小,需要先回盤到行進方向,連續性多踩幾腳油並且適當增加油門深度;當 感到車身再度開始傾斜時,要先鬆開油門配合 counter回盤控制車子保持軌跡需要的角度,之後再繼續給油。

 


如果給油太早給的太狠,只會減小回轉半徑,行進軌跡圓將小於預定軌跡圓;但如果給油比較少,車子會從 over(轉向過度 )狀態轉變為 under(轉向不足狀態 )。此時應該刹車減速,如果還有足夠的場地,可以在行進中彈離合再轉回 over狀態,但手刹在此時不會有什麼效果。

 

這個動作的要求比原地轉要求高很多,特別是對輪胎抓地力的掌握,對方向盤的控制, 以及對車身慣性的感覺等等 ...練習這個動作最好有參照物,初級者可以畫圈在地上。建議不要去公路的轉盤隨便練,一旦出事,還說不準能不能用 $$解決。

 

以上訓練熟練後,可以擺樁子練習。保持一定速度圍樁子轉,常識更快的速度圍繞更大的圓轉。如果能順利維持幾圈,就可以在公路的轉盤 show...哈哈 ~~別說我教壞, 既然練好了就偶爾實戰演習 ~~但請先確認周圍環境, 保證自身安全。


 

內容圖示
url email imgsrc image code quote
樣本
bold italic underline linethrough   












 [詳情...]
validation picture

注意事項:
預覽不需輸入認證碼,僅真正發送文章時才會檢查驗證碼。
認證碼有效期10分鐘,若輸入資料超過10分鐘,請您備份內容後,重新整理本頁並貼回您的內容,再輸入驗證碼送出。

選項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