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08/10/24 3:28:28
實際像素 (又稱 感測器數 Sensor photo detectors):
裝置在數位相機上的感測器感光元件數
(原則上一個感光原件可輸出一像素,但Super CCD例外,後面會有說明)
有效像素(Effictive pixels): 感測器上能實際利用並輸出影像的像素
任何一台數位相機的CCD,不能100%充分使用來感測影像的主要原因有二:
原因一:
由於我們不可能避免任何的誤差,要設計成100%利用到感光元件,
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或說幾乎不可能),
為了確保通過鏡頭的影像能完全被利用而投射在感光耦合元件上,
最保險的辦法便是讓影像投射在比感光元件稍小一點的位置上。
因此DC在設計時,影像只會投射在感光元件約99%的中心部份。
就像一個"回"字一樣,裡面那個"小口"是影像所投射到的的感測區域
外面那個"大口"則是整個感光元件。
原因二:
為了協助相機定義"什麼是黑色",必須保留一小部分感光元件不感應光線,
以修正相機的曝光資訊並定義EV,這通常就是交給最外圈那1%不到,
無法感光的像素去做。
如此便可充分利用原本無法利用的剩餘像素,而不至於形成真正的浪費。
--即使多數還是用不到而被浪費掉。
=======特例 Fujifilm 的 Super CCD=====
在傳統方型CCD中,輸出一個像素的色塊需要一個感測器提供資訊。但是在Fujifilm的Super CCD 出現以後,只需要一半的感測器數量,就能提供相同的輸出像素。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chinyen&b=13&f=1346054665&p=6
這也是為什麼的之前Fujifilm相機可以有實際像素300萬,輸出像素卻可達600萬的情形(如:F410、F603、S602、)。但這與一般低階的軟體插補點技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From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81809921
dpi & 像素
800*600 是 480,000個像素,也就是 800 x 600 = 480,000(48萬畫素)
跟dpi無關,但是可以一提的是ppi(Pixel Per Inch),也就是指每英吋有多少像素,
dpi是使用在印刷上的單位,也就是列印出來的尺寸參考的單位,
通常與文件(列印)尺寸放在同一類。
而ppi是使用在眾多電子媒體上,也就是螢幕上所看到的尺寸,
以螢幕顯示尺寸 1024 x 768 像素而言,800 x 600 像素只佔螢幕畫面約五分之四,
並不會充滿整個版面,這是因為螢幕顯示解析度是72dpi。
而正確的說法,72dpi是在MAC(麥金塔)作業系統上的螢幕顯示解析度,
在PC上的,更精確的說Windows上的螢幕顯示解析度是96dpi,
而這兩種解析度,都適用在所有電子媒體上,如:
液晶螢幕、液晶電視、投影機、VCD、DVD、動畫影片...等等。
換言之,以PC螢幕為例,您的螢幕如果是17吋,所以最高可以產生 1600 x 1200 的顯示尺寸,
公式就是:寬度17吋 x 96ppi = 1632,等同於 1600 x 1200 的UXGA等級,
也就是說這一款螢幕最高可以顯示完整顯示192萬畫素(1600x1200=1920000)的相片,
不需要使用放大鏡來放大檢視,如果是超過192萬畫素的照片,依然要使用放大鏡來放大檢視。
所以,最後使用公式:影像寬度像素值 x 影像高度像素值 = 影像總像素值
1024 x 768 = 786,432(約78萬畫素)
800 x 600 = 480,000(48萬畫素)
另外提供一對照表,數位相機總像素換算:
30萬畫素 640 x 480
48萬畫素 800 x 600
78萬畫素 1024 x 768
100萬畫素 1280 x 960
200萬畫素 1600 x 1200
300萬畫素 2048 x 1536
400萬畫素 2240 x 1680
500萬畫素 2560 x 1920
600萬畫素 3072 x 2048
800萬畫素 3360 x 2460
1000萬畫素 3648 x 2736
http://www.fuji.com.tw/shownews.asp?RecordNo=473
畫素(PIXEL)是畫面元素的簡稱,在大陸或香港也有稱為[像素]、[圖素]、[圖元點]等等
http://taiwan.cnet.com/computer/systems/features/0,2000068557,20094973-3,00.htm
高畫素也不等於高畫質。高畫素僅代表在同樣的大小中,可以放進更多的像素(pixel),也就是畫面上會更為逆膩,但是數位相機的畫質還牽扯到鏡頭、CCD和相機廠商的色彩技術等等,最明顯的是,同樣是五百萬畫素的相機,照同樣的場景,使用同樣的設定,依然會出現不同等級的畫質,當然一般情況下,較貴的相機會有較好的畫質。
瀏覽了數篇文章之後,結論是
1.畫素=像素
2."畫素"比較傾向於"規格"的意思,而"像素"比較傾向於"單位"的意思
3.取"約數"之後通常用"畫素"
例如:6百萬畫素
4.解析度通常用"像素"
例如:800*600像素
5.不過其實現在不管說畫素還是像素,反正大家都知道所指的是什麼
不如說英文吧
PIXEL
解析度(Resoultion)最早是用來說明工程中單位長度所擷取到點的數目,對應在其單位表示上就成了dpi,螢幕或是數位相機的CCD,工程學界習慣以ppi ,意思是每英吋所呈現的像素數目。 在這裡『像素』即對應到掃描器『點』的意思是相同的。
解析度的大小決定了相機在記錄影像的精細度,dpi 或是 ppi 的數值越大,掃描或拍攝到的相片圖檔解析度也就越高,當然得到的影像檔所佔記憶體也就越大。較高的解析度確實可以獲得較佳的品質,但這是有其極限的。當解析度大於某一個特定值之後,只會使影像檔增大而不易處理,並不能對影像品質產生顯著的改善。
影像的解析度會影響列印時,影像的列印品質及大小,但不會影響它在螢幕上所呈現的品質。 而且,影像解析度是可以透過 PhotoImpact 、 PhotoShop 、 PaintShop Pro… 等影像處理軟體加以改變!
例如,有一影像的解析度為 120 dpi,大小為 1600x1200 像素,這表示列印時,每一個 Inch 要表達 120 個點 ( Dot ) ,所以印出來的尺寸大約是 13.3"x10" 的大小。
現在,我們透過軟體將這個影像調整為 240dpi ,它在螢幕上當然還是佔用 1600x1200 的大小,並沒有因為影像解析度的調整而改變 ( 您可以清楚地看到,螢幕上影像的品質也沒有改變 ) ,不過,在列印時,由於每一個 Inch 必須要表達 240 個點 ( Dot ) ,所以印出來的尺寸便只有 6.7"x5" 大小,是原本尺寸的 1/4 ( 以面積來計算 ),此時列印的品質便顯得更加地細緻 ( 所以,列印品質提昇了 ) 。
我們要澄清兩個觀念:
有人說:「影像的解析度越高,表示影像的( 成像 )品質越好。」其實,這句話存在很大的語病,如前所述,影像的品質在輸入階段即已大致決定,而且解析度可以任意使用軟體加以改變,因此,調高解析度無法改善影像的成像品質!嚴格地說,提高影像解析度,影響的是列印的品質及大小。
另外一種說法:「 Web 影像只需要 96 dpi 就夠了,印刷用的影像就得使用 300 dpi 。」此話亦存在若干的誤導, Web 影像若只是要呈現於螢幕之上,我們關心的是它的影像大小,至於影像解析度大小,對 Web 上的影像並不會造成顯示的差距及影響。
畫素:照字面來看,就是拍出來的照片SIZE,隨著不同的相機有非常大的不同的尺寸規格限制,而一台相機的畫素值是固定的,不會隨著尺寸設定變小而縮水。
像素:像素就是點陣式軟體最小單位,如何顯示,煩請對者數位照片做持續放大,放大到一塊一塊的樣子,那就是像素。那像素為什麼重要?因為像素像是輸入電腦的一種語言程式,提供我們在電腦如何讀取照片的元素之一。例:sherry的PBBS所使用的400x400之類的就是指像素的值!~
解析度:解析度是依據影像的像素數值而來。得到像素的方式,是以一幅影像的長乘以寬的總像素值,舉例來說,一幅影像若是1600寬×1200長像素,他的解析度便有1,920,000像素。
把像素想像成一個有顏色的小球,當一張一樣大小的照片用300萬顆小球排列跟用500萬顆小球排列時,500萬顆的那張就會排的比較廣、比較大,而細小的部分也就放大,圖像也會比較細膩。
一般來說,3x5的照片大約需要800(長)x600(寬)個像素構成,也就是48萬像素,少於這個像素而又沖洗3x5的照片時,相片品質就會變差,而高於48萬像素則無妨。
dpi=每英吋有的網點數
350像素/英吋=137像素/公分(350除以2.54)
350dpi除以2(兩點成一線)=175lpi(印刷線數)
300dpi除以2=150lpi(一般大型海報印150lpi就夠了)
原文出處:攝影家手札論壇 - 攝影百科辭典 - 像素 & 畫素 & 尺寸
裝置在數位相機上的感測器感光元件數
(原則上一個感光原件可輸出一像素,但Super CCD例外,後面會有說明)
有效像素(Effictive pixels): 感測器上能實際利用並輸出影像的像素
任何一台數位相機的CCD,不能100%充分使用來感測影像的主要原因有二:
原因一:
由於我們不可能避免任何的誤差,要設計成100%利用到感光元件,
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或說幾乎不可能),
為了確保通過鏡頭的影像能完全被利用而投射在感光耦合元件上,
最保險的辦法便是讓影像投射在比感光元件稍小一點的位置上。
因此DC在設計時,影像只會投射在感光元件約99%的中心部份。
就像一個"回"字一樣,裡面那個"小口"是影像所投射到的的感測區域
外面那個"大口"則是整個感光元件。
原因二:
為了協助相機定義"什麼是黑色",必須保留一小部分感光元件不感應光線,
以修正相機的曝光資訊並定義EV,這通常就是交給最外圈那1%不到,
無法感光的像素去做。
如此便可充分利用原本無法利用的剩餘像素,而不至於形成真正的浪費。
--即使多數還是用不到而被浪費掉。
=======特例 Fujifilm 的 Super CCD=====
在傳統方型CCD中,輸出一個像素的色塊需要一個感測器提供資訊。但是在Fujifilm的Super CCD 出現以後,只需要一半的感測器數量,就能提供相同的輸出像素。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chinyen&b=13&f=1346054665&p=6
這也是為什麼的之前Fujifilm相機可以有實際像素300萬,輸出像素卻可達600萬的情形(如:F410、F603、S602、)。但這與一般低階的軟體插補點技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From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81809921
dpi & 像素
800*600 是 480,000個像素,也就是 800 x 600 = 480,000(48萬畫素)
跟dpi無關,但是可以一提的是ppi(Pixel Per Inch),也就是指每英吋有多少像素,
dpi是使用在印刷上的單位,也就是列印出來的尺寸參考的單位,
通常與文件(列印)尺寸放在同一類。
而ppi是使用在眾多電子媒體上,也就是螢幕上所看到的尺寸,
以螢幕顯示尺寸 1024 x 768 像素而言,800 x 600 像素只佔螢幕畫面約五分之四,
並不會充滿整個版面,這是因為螢幕顯示解析度是72dpi。
而正確的說法,72dpi是在MAC(麥金塔)作業系統上的螢幕顯示解析度,
在PC上的,更精確的說Windows上的螢幕顯示解析度是96dpi,
而這兩種解析度,都適用在所有電子媒體上,如:
液晶螢幕、液晶電視、投影機、VCD、DVD、動畫影片...等等。
換言之,以PC螢幕為例,您的螢幕如果是17吋,所以最高可以產生 1600 x 1200 的顯示尺寸,
公式就是:寬度17吋 x 96ppi = 1632,等同於 1600 x 1200 的UXGA等級,
也就是說這一款螢幕最高可以顯示完整顯示192萬畫素(1600x1200=1920000)的相片,
不需要使用放大鏡來放大檢視,如果是超過192萬畫素的照片,依然要使用放大鏡來放大檢視。
所以,最後使用公式:影像寬度像素值 x 影像高度像素值 = 影像總像素值
1024 x 768 = 786,432(約78萬畫素)
800 x 600 = 480,000(48萬畫素)
另外提供一對照表,數位相機總像素換算:
30萬畫素 640 x 480
48萬畫素 800 x 600
78萬畫素 1024 x 768
100萬畫素 1280 x 960
200萬畫素 1600 x 1200
300萬畫素 2048 x 1536
400萬畫素 2240 x 1680
500萬畫素 2560 x 1920
600萬畫素 3072 x 2048
800萬畫素 3360 x 2460
1000萬畫素 3648 x 2736
http://www.fuji.com.tw/shownews.asp?RecordNo=473
畫素(PIXEL)是畫面元素的簡稱,在大陸或香港也有稱為[像素]、[圖素]、[圖元點]等等
http://taiwan.cnet.com/computer/systems/features/0,2000068557,20094973-3,00.htm
高畫素也不等於高畫質。高畫素僅代表在同樣的大小中,可以放進更多的像素(pixel),也就是畫面上會更為逆膩,但是數位相機的畫質還牽扯到鏡頭、CCD和相機廠商的色彩技術等等,最明顯的是,同樣是五百萬畫素的相機,照同樣的場景,使用同樣的設定,依然會出現不同等級的畫質,當然一般情況下,較貴的相機會有較好的畫質。
瀏覽了數篇文章之後,結論是
1.畫素=像素
2."畫素"比較傾向於"規格"的意思,而"像素"比較傾向於"單位"的意思
3.取"約數"之後通常用"畫素"
例如:6百萬畫素
4.解析度通常用"像素"
例如:800*600像素
5.不過其實現在不管說畫素還是像素,反正大家都知道所指的是什麼
不如說英文吧
PIXEL
解析度(Resoultion)最早是用來說明工程中單位長度所擷取到點的數目,對應在其單位表示上就成了dpi,螢幕或是數位相機的CCD,工程學界習慣以ppi ,意思是每英吋所呈現的像素數目。 在這裡『像素』即對應到掃描器『點』的意思是相同的。
解析度的大小決定了相機在記錄影像的精細度,dpi 或是 ppi 的數值越大,掃描或拍攝到的相片圖檔解析度也就越高,當然得到的影像檔所佔記憶體也就越大。較高的解析度確實可以獲得較佳的品質,但這是有其極限的。當解析度大於某一個特定值之後,只會使影像檔增大而不易處理,並不能對影像品質產生顯著的改善。
影像的解析度會影響列印時,影像的列印品質及大小,但不會影響它在螢幕上所呈現的品質。 而且,影像解析度是可以透過 PhotoImpact 、 PhotoShop 、 PaintShop Pro… 等影像處理軟體加以改變!
例如,有一影像的解析度為 120 dpi,大小為 1600x1200 像素,這表示列印時,每一個 Inch 要表達 120 個點 ( Dot ) ,所以印出來的尺寸大約是 13.3"x10" 的大小。
現在,我們透過軟體將這個影像調整為 240dpi ,它在螢幕上當然還是佔用 1600x1200 的大小,並沒有因為影像解析度的調整而改變 ( 您可以清楚地看到,螢幕上影像的品質也沒有改變 ) ,不過,在列印時,由於每一個 Inch 必須要表達 240 個點 ( Dot ) ,所以印出來的尺寸便只有 6.7"x5" 大小,是原本尺寸的 1/4 ( 以面積來計算 ),此時列印的品質便顯得更加地細緻 ( 所以,列印品質提昇了 ) 。
我們要澄清兩個觀念:
有人說:「影像的解析度越高,表示影像的( 成像 )品質越好。」其實,這句話存在很大的語病,如前所述,影像的品質在輸入階段即已大致決定,而且解析度可以任意使用軟體加以改變,因此,調高解析度無法改善影像的成像品質!嚴格地說,提高影像解析度,影響的是列印的品質及大小。
另外一種說法:「 Web 影像只需要 96 dpi 就夠了,印刷用的影像就得使用 300 dpi 。」此話亦存在若干的誤導, Web 影像若只是要呈現於螢幕之上,我們關心的是它的影像大小,至於影像解析度大小,對 Web 上的影像並不會造成顯示的差距及影響。
畫素:照字面來看,就是拍出來的照片SIZE,隨著不同的相機有非常大的不同的尺寸規格限制,而一台相機的畫素值是固定的,不會隨著尺寸設定變小而縮水。
像素:像素就是點陣式軟體最小單位,如何顯示,煩請對者數位照片做持續放大,放大到一塊一塊的樣子,那就是像素。那像素為什麼重要?因為像素像是輸入電腦的一種語言程式,提供我們在電腦如何讀取照片的元素之一。例:sherry的PBBS所使用的400x400之類的就是指像素的值!~
解析度:解析度是依據影像的像素數值而來。得到像素的方式,是以一幅影像的長乘以寬的總像素值,舉例來說,一幅影像若是1600寬×1200長像素,他的解析度便有1,920,000像素。
把像素想像成一個有顏色的小球,當一張一樣大小的照片用300萬顆小球排列跟用500萬顆小球排列時,500萬顆的那張就會排的比較廣、比較大,而細小的部分也就放大,圖像也會比較細膩。
一般來說,3x5的照片大約需要800(長)x600(寬)個像素構成,也就是48萬像素,少於這個像素而又沖洗3x5的照片時,相片品質就會變差,而高於48萬像素則無妨。
dpi=每英吋有的網點數
350像素/英吋=137像素/公分(350除以2.54)
350dpi除以2(兩點成一線)=175lpi(印刷線數)
300dpi除以2=150lpi(一般大型海報印150lpi就夠了)
原文出處:攝影家手札論壇 - 攝影百科辭典 - 像素 & 畫素 & 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