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729333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PIMG_00378.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13/8/5 4:02:36
AUTONET記者:張振群(08/01/2013)

說起SUBARU Impreza就想起1994年時叱咤風雲的車款Impreza GT,當時以渦輪增壓引擎與百萬上下的售價,圓了不少性能車主的夢想。一直到1999年Impreza GT導入國產且售價控制在新台幣百萬內後,「硬皮鯊」的風潮就此盛行,在當時台灣的街道、山路還是賽道,都有Impreza GT奔馳的身影,能見度相當高。



很快的2011年美國紐約車展上第四代Impreza發表,不過想起以往Impreza的各世代車型,可說是相當驚奇!在第二代車型時,因受到WRC(世界越野錦標賽)的影響,並為了和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在外觀上有明顯區分,因此將車頭設計成雙圓燈微笑的造型,不僅與第一代方正的外貌相異,在市場反應上也出現不少雜音。直到2003年小改款後利用淚哭眼大燈造型,才找回Impreza既有的殺氣。

SUBARU Impreza WRC參賽年份與車型

至於2005年二度小改款的方鼻水向護罩也堪稱經典,不僅車頭視覺辨別度高、還能彰顯出Impreza的性能定位,只不過到了第三代車型則又回歸到圓潤的線條走向,雖然整體外型更具流線科技化,但仍少了幾分「鯊魚」韻味。還好2011年第四代車型發表後,SUBARU終究明白Impreza在消費者心中的期望,只是在車型配置上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改變。



為了更細分市場客源,北美市場SUBARU打算將現行Impreza的WRX以及WRX STI獨立為單一性能車系,而這樣的策略也絕對會影響日本、東南亞等其它市場。所以在這前提下,台灣先行引進的全新第四代Impreza,以1.6L自然進氣引擎搭配Lineartronic無段自動變速系統,來拓展台灣日益興起的掀背車市場。



第四代Impreza在外觀設計上如同剛剛文前所說,改去第三代車型溫馴的面容,全新設計的鷹眼造型頭燈,不僅造型銳利更能提升大燈的聚光性與亮度。而SUBARU新世代的飛翼式廠徽設計,也順著黑色六角水箱護罩更加顯眼。至於兩側的霧燈外框以纇碳纖維壓花來設計,增加質感以及車頭的運動氣息。

黑色六角水箱護罩


鷹眼造型頭燈

飛翼式廠徽

纇碳纖維壓花的霧燈外框

車側部份完整延續了2010年洛杉磯車展上Impreza Concept概念車的走向,鮮明且碩大的輪拱造型,以及上揚的肩線與車門折線都比起上代車型還要更顯著。而Impreza演化到第四代,車身尺碼為4415×1740×1465軸距2645mm的大小,與第三代車型相去不遠,但微幅增長的軸距也將有助於車室的乘坐空間表現。

延續2010年洛杉磯車展上Impreza Concept概念車的走向,鮮明且碩大的輪拱以及上揚的肩線與車門折線都比起上代車型還要更顯著



車尾部份,第四代Impreza則有較明顯的變動,尾燈面積大幅減少轉為一個方正樣貌,後保桿兩側順應車側與尾燈線條鋒利的以90度折角呈現,造就飽滿且力量感十足的車尾型態。搭配車頂擾流尾翼以及第三煞車燈,進一步提升五門掀背車型的流暢感。而目前SUBARU台灣總代理意美汽車先行導入五門掀背車型,而四門車型則還在評估中。


黑色外框後照鏡


相較於上代車型,第四代Impreza尾燈面積大幅減少轉為一個方正樣貌


以90度折角呈現的後保桿

第三煞車燈

中央後霧燈

除了單一的五門車型外,導入台灣的第四代Impreza目前也只有1.6L自然進氣引擎的動力配置,雖然看似平凡但卻匹配著Lineartronic無段自動變速系統,以及SYMMETRICAL 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傳動,對於重視操控的玩家而言,在台灣目前掀背陣容中似乎還找不到相同對手,至於Impreza 1.6i的動力表現以操控反應為何呢?我們下回揭曉!






內容圖示
url email imgsrc image code quote
樣本
bold italic underline linethrough   












 [詳情...]
validation picture

注意事項:
預覽不需輸入認證碼,僅真正發送文章時才會檢查驗證碼。
認證碼有效期10分鐘,若輸入資料超過10分鐘,請您備份內容後,重新整理本頁並貼回您的內容,再輸入驗證碼送出。

選項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