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664583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F09_741.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小企鵝開談 : [分享]Linux系統各檔、目錄介紹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66
[分享]Linux系統各檔、目錄介紹
Linux系統各檔、目錄介紹

一、簡介:
Linux作業系統中,以檔來表示所有的邏輯實體與非邏輯實體。邏輯實體系指檔與目錄; 非邏輯實體則泛指硬碟、終端機、印表機等。
一般而言,Linux檔案名稱的組成除由連續字母、標點符號、數位等構成外,中間不能有空白字元、路徑名稱符號 / 或 # * % & {} [] ……..等與Shell有關的特殊字元。
Linux檔系統中,結構上以root file system 位元最上位也最為重要,所謂root file system乃于開機時將root partition掛載在 / 的目錄,若無法mount / 則開機時無法進入Linux系統中此時僅能remount / 的目錄。該目錄下有/etc、/dev、/boot、/home、/lib、/lost+found、/mnt、/opt、/proc、/root、/bin、/sbin、/tmp、/var、/usr等重要目錄,以下茲分別介紹之。

二、目錄與檔簡介

1./etc:本目錄下存放著許多系統所需的重要設定與管理文件,有一些為純檔名,有些是以.conf的型態出現另亦有一些自成單一目錄:當然亦有些設定檔並非放在/etc目錄下,例如使用者家目錄之.bashrc、.bash_profile等文件;通常祇要更動過/etc目錄下之設定檔內容必須重新啟動設定檔使設定生效,且一般亦無須重開機。以下謹臚列主要檔如後:

(1) HOSTNAME
本檔內容僅記載主機+網功能變數名稱稱,在系統提示符號下輸入hostname可以顯示HOSTNAME之檔內容。如:www.webrj.com、www.webrj.net、www.e0797.com、www.ok138.com等。

(2) XF86Config
本檔內容為X Window System的主要設定檔,Caldera的版本放在/etc目錄下,RedHat版本則放在/etc/X11目錄下,有關顯示卡、滑鼠、鍵盤均可在此加以設定。

(3) aliases
本檔內容用來設定郵件別名及郵件清單可以讓特定的位址轉寄給不同的使用者或群組;編輯完/etc/aliases後須下newaliases指令使之生效,對於由遠端寄送至local端的郵件具有備份功能,為mail server重要的設定檔之一。

(4) amd.conf
本檔為一常駐服務程式(daemon),全名為automatically mount file system,Caldera的版本稱為am.d;是一個能自動mount和umount cdrom和floppy的檔系統。

(5) at.deny
本檔為對能否使用at指令的使用者加以限制, at 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讓使用者指定在特定時刻執行某個程式或指令,通常只執行一次。如果你想定時定期的執行某項工作,應該使用cron工具而非at。

(6) crontab
本檔可讓系統定時執行排程工作為系統管理上極為重要之檔,Cron是一個常駐程式 (daemon),在開機時啟動cron的daemon時,它會自動去檢查/var/spool/cron 目錄下面看看是否有任何cron檔。每一個user的可以去設定自己所要排定執行的工作。在這一個目錄底下,每一個user會有一個屬於他loginid名稱的cron檔,crond會自動將這些user的cron檔載入至記憶體中,並定期去執行每個user的cron檔。另外,crond也會去讀取 /etc/crontab 的內容。

這是屬於系統的cron工作設定檔,主要系統會定期去執行 /etc/cron.d/ 目錄下麵四個cron.daily、cron.hourly、cron.weekly、cron.monthly目錄下(RedHat版本則集中放在/etc目錄下)的命令。

(7) dhcpd.conf
本檔為DHCP Server的設定檔,可烤貝/usr/doc/dhcp-serial number目錄下的dhcpd.conf.sample至/etc目錄下,該檔內容一般有記載著subnet、netmask、routers、domain-name、default-lease-time、max-lease-time及 IP range;亦可一併指派固定IP給特定主機。

(8) dosemu.conf
本檔為Dos模擬器的設定檔可以在Linux上仿真Dos環境,用Dos 指令。

(9) dumpdate
dump指令可對Linux ext2檔系統進行檢查備份(例如dumpe2fs /etc 對/etc目錄作備份),dumpdate則是存放dump指令的執行日期。

(10) exports
本檔為NFS(Network File System)設定檔,NFS主要是運用在UNIX 系統上,用來使UNIX系統能夠在幾部電腦間做檔的分享。其功能類似windows的網路磁碟機,可以mount的方式,分享其他linux或UNIX主機的目錄或檔。exports檔內則分別記載著分享目錄、分享物件及許可權等專案。

(11) fdprm
本檔為軟碟機參數表,含有各大小格式磁區磁軌等資料。

(12) fstab
本檔包含了開機時需載入的檔系統,每一行都表示一個檔系統,各欄位分別有特定的裝置或遠端的檔系統、掛載點、載入的檔型態、掛載選項、dump設定及fsck設定。此檔可供Linux于開機時載入到系統上,並于關機時卸載。

(13) ftp*
以ftp開頭的檔如ftpaccess(主要設定檔)、ftpconversions(檔的相關壓縮規定)、ftpgroups、ftphosts、ftpusers(分別為ftp群組、主機、使用者拒絕存取設定)等均為ftp server相關的設定檔。

(14) group 本檔為群組的資料檔,可以使每個使用者均擁有自己的群組;一般而言新的使用者建立後的的同時會產生相同於使用者名稱的群組名稱(RedHat Distribution)(Caldera Distribution 則會隨adduser 或useradd 指令的不同而會納入users群組或相同於使用者名稱的群組名稱);在GNOME環境中可用LinuxConf設定,在KDE環境中可用User Manger加以設定之。

(15) host*
在/etc目錄下以host開頭的檔有host.conf、hosts、hosts.allow、host.deny等目錄,茲分述如下:
host.conf
本檔設定網路搜尋順序系依hosts或DNS之先後順序定之;同時亦可一併設定是否將多重IP指定給一台主機與否。
hosts
本檔設定主機的IP及網功能變數名稱稱,利用此檔可加速特定主機的搜尋速度無須借助DNS之功能,早期未有DNS前即是依賴hosts檔作名稱查尋。
hosts.allow
本檔記載著允許那些主機聯機到你的主機,在系統安全上為Tcpwrapper機制的存取控制檔。通常是維護主機安全或作測試用。
hosts.deny
本檔記載著拒絕那些主機聯機到你的主機,在系統安全上為Tcpwrapper機制的存取控制檔。通常是維護主機安全或作測試用。一般而言,常與hosts.allow檔原則上先deny ALL 再設定allow,被allow同意的存取便不會再被deny否決。

(16) httpd
本目錄下置放有conf目錄、log 及module等檔其中尤以conf目錄下的httpd.conf(主要設定檔) 、access.conf(網頁目錄及資料來源路徑檔)、srm.conf(設定apache的存取控制檔),目前Apache 1.3.9以後版本已整合成httpd.conf加以設定即可;/etc/httpd為Apache Server重要目錄所在。

(17) inetd.conf
通常當系統啟動時,有部份的service是並沒有在開機時被啟動的,以節省系統資源。他們是利用inetd( internet daemon)--來監控網路服務的要求,再啟動適當的daemon。inetd 是用來監控各種service的daemon,依不同的port提供不同的監控。/etc/inetd.conf即為其設定檔,並由tcpd來提供監控。例如將telnet加上#,系統便不提供telnet的服務。
本檔最常與Tcpwrapper機制的存取控制檔hosts.allow及 hosts.deny搭配負責網路安全的監控;舉ftp為例,當inetd接收到使用ftp的請求時,便會啟動tcpd,tcpd先紀錄這項ftp的請求,然後檢查hosts.allow、host.deny這二個存取設定控制檔,如果同意存取,就會啟動。另外,Tcpwapper只能影響inetd啟動,並且在inetd.conf裏面經過編輯,由tcpd呼叫的服務,所以並不能為其他服務提供安全保障(如sendmail、NFS等)。管理者可以看log檔知道系統是否有被別人侵入。

(18) inittab
一般Linux系統啟動時,LILO 執行後載入kernel,kernel啟動後呼init program(/sbin/init)啟動系統必備程式,init為parent process(呼叫後fork 許多child process),接著便檢視/etc/inittab,視/etc/inittab以runlevel? 啟動再執行/etc/rc.d/rc.?d/下所有s開頭之shell script,直到完成(ex.s10network ; s40cron)是以inittab檔乃在規範使用者要以那一種runlevel登入Linux系統,我們亦可直接在系統提示符號下輸入init 或 telinit 後加上欲豋入之第幾層runlevel,例如init 3 或telinit 5,即可進入該環境模式。

(19) isapnp.gone
本檔包含ISA介面卡所使用的資源,可用來設定硬體所需的記憶體、I/O Base、IRQ及DMA。

(20) issue(net)
本檔是記載使用者在登入本機時所出現的一段文字訊息,例如「Red Hat Linux release 6.2 (Zoot) + CLE V0.9P1 (Yami) Kernel 2.2.17-4CLE on an i586」而issue.net則用於遠端登入時之文字訊息顯示之用。issue檔可加以修改成你需要出現的內容, 但需同時將/etc/rc.d/rc.local檔中「echo “” > /etc/issue至echo >> /etc/issue」等幾行加上批註起來,始能生效。

(21) ldso.conf
本檔存放了系統中共用函式庫(shared libraries)的路徑;Linux提供了兩種形式函式庫:shared及static,而Unix只提供shared libraries。當程式被編譯時,程式便會去連結該程式所需用到的函式庫。有時候程式為了便於偵錯,或是為了某些考量,我們不希望程式去使用共用函式庫,而是把會用到的程式庫全部連結進程式的執行檔,讓程式本身擁有一份函式庫中函式的副本,這種方式稱為靜態連結程式(static linked),而依賴共用函式庫所建立的程式稱動態連結程式(Dynamically Linked)。系統安裝了library後,必須告訴程式library放置於何處,使用共用函式庫的好處是免除不同的程式裏重複使用靜態函數庫(static libraries),與其在每個呼叫這些函式的程式裏都儲存一份copy,不如把函式庫集中在系統的檔裏,讓執行的程式都可以讀到這個程式。
當編輯完ldso.conf檔增加新的函式庫或新安裝某個套件之後(可能會安裝某個新的共用函式庫),後須下ldconfig -v,使之生效。

(22) lilo.conf
lilo即linux loader,本文件lilo.conf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 Global及per-image,負責指定開機時所使用的kernel及開機時所要讀取的lilo是放在哪一個裝置,另亦有設定多重開機功能,使多個作業系統並存;如果對本檔進行修改,須下lilo –v –v –v 的指令重改設定由於lilo並非為一Daemon,僅為一內部程式,通常須重開機後設定始能生效。

(23) mediaprm
本檔用來定義磁碟機位於Linux下的代號ex. /dev/fd0、/dev/cdrom

(24) modules.conf
本檔為模組的主要設定檔,在Red Hat 版本之名稱命名為conf.modules ,Modules一般來說大部分為一些裝置、網路、檔系統等的驅動程式,傳統上,驅動程式是核心的一部份,因為幾乎所有的核心都需要藉由成為核心碼的一部份來取得使用硬體的能力,至於模組化程式則是一種可載入之式驅動程式(Loadable
device driver),在系統執行時是直接由載入記憶體或從記憶體卸載;而使用module的方式,可以不用重新建立kernel,同時也可以節省時間及記憶體空間。

(25) motd
本檔為系統顯示與user的提示訊息提示的時機則在user login並輸入帳號及密碼後出現之訊息,例如:「Last login: Mon Dec 18 10:19:15 on tty1」。

(26) mtab
本檔記載著已掛載(mount)的檔系統,當你下mount指令時所顯現之內容與mtab內容常相一致。

(27) ntp.conf
NTP全名為Network Time Protocol(網路對時協定),系client端針對NTP Server作同步化對時所使用之協定,為達到NTP同步化獲致正確而可信賴時間。ntp.conf則為主要設定檔提供模式的選擇和使用的servers設定。

(28) pam.d
PAM(Pluggable Authentication Modules)即可插拔的認證模組;當login時,必需提供username和password,然後系統根據所給予的username和password來驗證可否login,確認使用者身份,PAM允許設置多種認證方式,不須再重新編譯核心要進行認證的程式。使用PAM,可編輯配置檔動態的去讀取配置模組,然後再去執行驗證;pam.d目錄下則放置與PAM相關的檔。

(29) passwd
每一位使用者皆有使用者名稱供以辨識身份,亦必須一併設定密碼在/etc/passwd檔中可以root身份來加入新的使用者,通常user輸入username及密碼,系統會先將輸入之密碼加密成13位元碼,再與 / etc / passwd作一比對,無誤與否。至於實際的密碼則放在/etc/shadow檔中。

(30) protocols
通訊協定號碼是IP資料段表頭中的一個位元組,藉以顯示出資料應該傳給IP層以上的何種協議;至於協定號碼則規範在本檔中,protocols內容是一個對照表,包含協定名稱及協定號碼和批註等欄項,利用協定號碼與協定名稱的對照便可知使用何種協定。

(31) rc.d
本目錄下以etc/rc.d/rc0.d ~ /etc/rc.d/rc6.d裏的檔代表各種不同runlevel所啟動的daemon尤為重要,K代表kill,S代表start。在渠等目錄下的檔通常為一連結檔link至/etc/rc.d/init.d 裏的daemon以供啟動。/etc/inittab檔乃在規範使用者要以那一種runlevel登入Linux系統,至於本檔案則視以runlevel? 登入,代表啟動rc?.d目錄下依序啟動各連結檔的shell script(/etc/rc.d/init.d 裏的daemon)。

(32) resolv.conf
BIND的伺服端透過daemon(/etc/rc.d/init.d/named)來執行;BIND的用戶端則透過resolver,它是一個程式函式庫組成,會發出名稱查詢,而由/etc/resolv.conf設定之(即將nameserver加入該文件中),例如echo “
nameserver 172.17.0.10” >> /etc/resolv.conf 或者手動vi編輯之。

(33) rpc
rpc全名為remote procedure call即遠端程式呼叫,通常系指local 端程式對位於遠端系統中的程式進行呼叫,俟其完成任務並將該任務傳回給local端;/etc/rpc檔記憶體rpc程式號碼資料庫,含有使用者可識別之替代rpc程式號碼的名稱基本格式則含有rpc程式的server名稱、rpc程式號碼、別名等記載欄項。

(34) samba.d/smb.conf:
Samba(Server Message Block protocol)使用來將linux system與windows system透過網路上的芳鄰作溝通整合之用,而/etc/samba.d/smb.conf 則為samba的重要設定檔,該檔中主要分global與share defini tions二大項;/etc/samba.d/ smbpasswd則是samba password的設定檔。

(35) securetty
本檔定義了root可login的terminal,一般而言預設為tty1至tty8,root只能從定義中的terminal登入。

(36) sendmail.cf
本文件為mail server的重要設定檔,sendmial是一種MTA,目前在unix或linux上使用相當廣泛,由柏克萊大學大學生所寫的程式,功能強大,但sendmail.cf內容由巨集指令寫成較為艱澀難懂,因此一般除偽裝名稱、主機的別名、收信的主機位置名稱等少數專案由sendmail.cf檔直接於其中設定外,一般而言,均另用m4產生sendmail.cf的巨集定義檔,RedHat版本名稱為/etc/sendmail.mc ,OpenLinux版本則放在/usr/share/sendmail/cf/cf/gerneric-col2.2.mc;此外/etc/aliases、/etc/access、/etc/mail/relay-domains亦為sendmail的相關設定檔。

(37) services
一般而言Linux或Unix的作業系統port號碼常定義在/etc/services檔中由port號碼可辨示出application process(應用程式列程)即網路服務例如ftp、telnet;在services檔中256以下port號碼保留給常用的網路服務,256到1024的port號碼則由特定的Linux服務使用,另不同的Transport Layer(傳輸層)可以共用相同的port號碼;port號碼必須與協議號碼共同搭配始能將資料導引到正確的網路服務。

(38) shadow
Shadow passwording將密碼移到另一個檔,本檔即屬密碼檔而與/etc/passwd搭配;許可權上則較為嚴格,一般而言,僅有root有讀寫(Caldera distribution)或讀(RedHat distribution)的權利。

(39) skel
本目錄下之檔內容例如:.bash_logout、.bash_profile、.bashrc、.kde、.kderc、.netscape、.screenrc、Destop等即是用來在建立一新的使用者時在/home/目錄下的使用者名稱目錄的內容即烤貝至skel此目錄下之檔內容。

(40) sysconfig/network-sccripts/ifcfg-eth?
本檔為網路卡的設定檔內容有設備名稱、IP位址、遮罩、廣播地址、網段、開機啟動設定等項目。

(41) wgetrc
wget乃使用來將World wide web上之檔取回之工具指令,wgetrc檔則是wget初始化的檔其中有quota、mail header、重傳檔的預設次數、firewall及proxy的相關設定。

(42) z*
以下z開頭的檔均為zshell相關的設定檔zlogin系指z shell的登入設定;zlogout系指z shell的註銷設定;zprofile系指z shell的使用者設定;zshenv系指z shell的使用環境設定;zshrc系指z shell的資源檔設定。


2./dev:
本目錄中存放了device file(裝置檔),使用者可以經由核心用來存取系統中之硬體設備,當使用裝置檔時 核心會辨識出I/O Request傳遞到相對應裝置的驅動程式以便完成特定的動作;每個裝置在/dev目錄下均有一個相對應的項目;另/dev目錄下尚有一些專案是沒有的裝置這通常是安裝系統時所建立的,它不一定對應到實體的硬體裝置;此外亦有一些虛擬的裝置,不對應到任何實體裝置,例如俗稱黑洞裝置的/dev/null,任何寫入該檔的請求均會被執行但被寫入的資料均會如進入黑洞般的消失無蹤。
在/dev目錄下第一欄的檔型態會發現常存有既非directory亦非file而是“b”或”c”,”b”指block device file(區塊裝置檔),”c”指character device(字元裝置檔);區塊裝置(例如硬碟)通常是外接裝置,資料的讀寫都是以整個區塊的形式進行讀寫,字元裝置(例如序列埠),資料的讀寫都是以一個byte來進行讀寫。

(1) /dev/fd*
fd0、fd1--------等指第幾個軟碟支援的裝置驅動介面,fd0表示第一個fd1表示第二個。

(2) /dev/hd
系指IDE硬碟的裝置驅動介面,在/dev/lilo.conf設定中boot=/dev/hda即指整顆硬碟,/dev/hda1則指硬碟中的第一個partition。

(3) /dev/sd
系指SCSI磁片的裝置驅動介面。

(4) /dev/console
系指系統的操作控制臺乃實際連接到Linux作業系統的螢幕。

(5) /dev/tty
系指提供使用者不同的terminal操作控制臺的裝置驅動介面,並有virtual console的功能切換上可使用ctrl+alt+F1~F6。

(6) /dev/ttyS?
ttyS系指序列埠介面ttyS0即為COM1,ttyS1即為COM2


3./boot:
本目錄下放置有系統啟動的相關檔例如initrd.img、vmlinuz、System.map,均為重要的檔,是以本目錄不可任意刪除。

initrd.img為系統啟動時最先載入的檔。

Vmlinuz即為kernel的image文件。

System.map包括了kernel的功能及位置。top、ps指令會去讀此檔來顯示系統目前的資訊狀態。因此System.map必須對應到相同的kernel,不然會顯示錯誤的資訊。

4./home:
一般而言,使用者的家目錄就($HOME)是放在/home這個目錄下,而以使用者名稱作為/home目錄下各個目錄的名稱例如使用者col的家目錄路徑即為/home/col目錄下當使用者col login時,其所在的目錄即為/home/col,此外ftp站臺目錄(ftp)及web站臺目錄(httpd)亦置於/home目錄下。

5./lib:
許多系統啟動時所需要用到重要的共用函式庫shared libraries均放於此,包含最重要的GNU C library在內,凡檔名為library.so.version的共用函式庫,通常放在/lib目錄下。

/usr/lib/:
本目錄與/lib目錄不同的是/lib乃系統啟動時所需要用到重要的共用函式庫而/usr/lib乃關於應用軟體常置放函式庫之處;例如放置一些其他應用程式(如Netscape、X server)等的share libraries。其中,最重要的函式庫為libc或glibc (glibc 2.x便是libc 6.x版本,標準C語言函式庫)。幾乎所有程式都會用到libc或glibc,因為這兩個程式提供了對於Linux kernel的標準介面。又檔名為library.a的靜態函式庫,通常亦放在/usr/lib目錄下。

6./lost+found:
一般重啟或關閉system,可下sync;sync.避免有些message會留在硬碟之cache上,此時dirty bit為1,當再開機時,system會去檢查每一個dirtybit是否為0,如果為1則會執行fsck。作fsck時,常會問要否刪除dirtybit,如選yes時,會把inode集中放在lost+found®用file 指令去查尋,不重要再行刪除即可(inode number)。簡單言之,本目錄乃記錄硬碟上的partition于資料流失時作fsck尋找回來的遺失文件片段。

7./mnt:
本目錄為系統內定的mount point(掛載點),預設則有/nnt/cdrom和/mnt/floppy,使用自動的掛載程式例如KDE桌面上的cdrom與floppy或者GNOME的Drive Mount Applet,均會自動地把光碟機和軟碟機掛載至這二個目錄。如果要掛載入額外的檔系統,一般而言我們都會將/mnt目錄當作掛載點,然後在該目錄下建立任一目錄名稱作為掛載目錄;家目錄把同一顆硬碟上的另一個Window 2000作業系統mount到本機Linux作業系統上則可用此法。

8./proc:
本目錄為一個虛擬的檔系統,其功能乃在統一檔與行程,它不佔用任何硬碟空間,因為該目錄下的檔均放置於記憶體內;每當你存取/proc檔系統時kernel會攔截你的存取動作擷取相關資訊再動態的產生目錄與檔內容。
本目錄下主要有二大形態的檔;其一是以PID數位為檔案名,/proc會記錄系統每個行程,有助於系統的管理於與除錯;其二乃kernel所搜集到的系統使用的硬體資訊例如/proc/ioports、/proc/dma、/proc/meminfo、/proc/interrupts均屬之。

9./root:
本目錄為系統管理者 root的家目錄。

10./bin:
bin為binary的簡寫主要放置一些系統的必備執行檔例如:cat、cp、chmod df、dmesg、gzip、kill、ls、mkdir、more、mount、rm、su、tar等。

/usr/bin:
主要放置一些應用軟體工具的必備執行檔例如c++、g++、gcc、chdrv、diff、dig、du、eject、elm、free、gnome*、gzip、htpasswd、kfm、ktop、last、less、locale、m4、make、man、mcopy、ncftp、newaliases、nslookup passwd、quota、smb*、wget等。

/sbin:
主要放置一些系統管理的必備程式例如:cfdisk、dhcpcd、dump、e2fsck、fdisk、halt、ifconfig、ifup、ifdown、init、insmod、lilo、lsmod、mke2fs、modprobe、quotacheck、reboot、rmmod、runlevel、shutdown等。

/usr/sbin:
放置一些網路管理的必備程式例如:dhcpd、httpd、imap、in.*d、inetd、lpd、named、netconfig、nmbd、samba、sendmail、squid、swap、tcpd、tcpdump等。

11./tmp:
本目錄乃供全體使用者暫時放檔的目錄,有時某些應用程式執行中產生的暫存檔案亦會暫放至此目錄;然而系統預設本目錄許可權為可讀、寫、執行但無法刪除之1777(drwxrwxrwt)亦即多加上save program text on swap device即t 的許可權;以避免有人任意刪除他人存放於/tmp目錄的檔。

12./var:
Linux作業系統經常需要變動的或暫存的資料常放在固定的目錄而後系統新產生的資料都會在這個檔中作更新;在這個目錄下有幾個重要的目錄例如:/var/log;/var/spool;/var/run等以下茲分別介紹之:

(1) /var/log
log檔乃記載著Linux作業系統運作過程的記錄分別有啟動紀錄(boot)、網站存取、錯誤、安全記錄(httpd/access_log、httpd/error_log、httpd/ssl*)、郵件記錄(maillog)、登入訊息(secure)、FTP訊息(xferlog)。

(2) /var/spool
spool乃Linux作業系統將工作暫放置於記憶體特定區域或硬碟上特定設備,/var/spool是一個佇列目錄提供spool服務,其底下最為重要的目錄即為lpd、mail、squid等三個目錄;列印檔的print queue會在/var/spool/lpd。(完)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66
[轉貼]Linux 下各文件夾的結構說明及用途介紹

純乾貨!Linux 下各文件夾的結構說明及用途介紹

linux下各文件夾的結構說明及用途介紹:

/bin:二進制可執行命令。

/dev:設備特殊文件。

/etc:系統管理和配置文件。

/etc/rc.d:啟動的配 置文件和腳本。

/home:用戶主目錄的基點,比如用戶user的主目錄就是/home/user,可以用~user表示。

/lib:標準程序設計庫,又 叫動態鏈接共享庫,作用類似windows裡的.dll文件。

/sbin:系統管理命令,這 裡存放的是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管理程序。

/tmp:公用的臨時文件存儲 點。

/root:系統管理員的主目 錄。

/mnt:系統提供這個目錄是 讓用戶臨時掛載其他的文件系統。

/lost+found:這個 目錄平時是空的,系統非正常關機而留下「無家可歸」的文件就在這裡。

/proc:虛擬的目錄,是系 統內存的映射。可直接訪問這個目錄來獲取系統信息。

/var:某些大文件的溢出 區,比方說各種服務的日誌文件。

/usr:最龐大的目錄,要用 到的應用程序和文件幾乎都在這個目錄。其中包含:

/usr/x11r6:存放x window的目錄。

/usr/bin:眾多的應用程序。

/usr/sbin:超級用戶的一些管理程序。

/usr/doc:linux文檔。


/usr/include:linux下開發和編譯應用程序所需要的頭文件。

/usr/lib:常用的動態鏈接庫和軟件包的配置文件。

/usr/man:幫助文檔。

/usr/src:源代碼,linux內核的源代碼就放在/usr/src/linux 裡。

/usr/local/bin:本地增加的命令。

/usr/local/lib:本地增加的庫根文件系統。


通常情況下,根文件系統所佔空間一般應該比較小,因為其中的絕大部分文件都不需要經常改動,而且包括嚴格的文件和一個小的 不經常改變的文件系統不容易損壞。除了可能的一個叫/vmlinuz標準的系統引導映像之外,根目錄一般不含任何文 件。所有其他文件在根文件系統的子目錄中。


1. /bin目錄


/bin目錄包含了引導啟動所需的命令或普通用戶可能用的命令(可能在引導啟動後)。這些命 令都是二進制文件的可執行程序(bin是binary的簡稱),多是系統中重要的系統文件。


2. /sbin目錄


/sbin目錄類似/bin ,也用於存儲二進制文件。因為其中的大部分文件多是系統管理員使用的基本的系統程序,所以雖然普通用戶必要且允許時可以使用,但一般不給普通用戶使 用。


3. /etc目錄



/etc目錄存放著各種系統配置文件,其中包括了用戶信息文件/etc/passwd, 系統初始化文件/etc/rc等。linux正是靠這些文件才得以正常地運行。


4. /root目錄


/root目錄是超級用戶的目錄。


5. /lib目錄


/lib目錄是根文件系統上的程序所需的共享庫,存放了根文件系統程序運行所需的共享文件。 這些文件包含了可被許多程序共享的代碼,以避免每個程序都包含有相同的子程序的副本,故可以使得可執行文件變得更小,節省空間。


6. /lib/modules目錄


/lib/modules目錄包含系統核心可加載各種模塊,尤其是那些在恢復損壞的系統時重 新引導系統所需的模塊(例如網絡和文件系統驅動)。


7. /dev目錄


/dev目錄存放了設備文件,即設備驅動程序,用戶通過這些文件訪問外部設備。比如,用戶可 以通過訪問/dev/mouse來訪問鼠標的輸入,就像訪問其他文件一樣。


8. /tmp目錄



/tmp目錄存放程序在運行時產生的信息和數據。但在引導啟動後,運行的程序最好使用/var/tmp來 代替/tmp,因為前者可能擁有一個更大的磁盤空間。


9. /boot目錄


/boot目錄存放引導加載器(bootstrap loader)使用的文件,如lilo,核心映像也經常放在這裡,而不是放在根目錄中。但是如果有許多核心映像,這個目錄就可能變得很大,這時使用單獨的 文件系統會更好一些。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要確保核心映像必須在ide硬盤的前1024柱面內。


10. /mnt目錄


/mnt目錄是系統管理員臨時安裝(mount)文件系統的安裝點。程序並不自動支持安裝到/mnt 。/mnt下面可以分為許多子目錄,例如/mnt/dosa可能是使用 msdos文件系統的軟驅,而/mnt/exta可能是使用ext2文件系統的軟驅,/mnt/cdrom光 驅等等。


11. /proc, /usr, /var, /home目錄


其他文件系統的安裝點。


目錄樹可以分為小的部分,每個部分可以在自己的磁盤或分區上。主要部分是根、/usr 、/var 和 /home 文件系統。每個部分有不同的目的。


每台機器都有根文件系統,它包含系統引導和使其他文件系統得以mount所必要的文件,根文件系統應該有單用戶狀態所必須的足夠的內容。還應該包括修復損壞 系統、恢復備份等的工具。


/usr 文件系統包含所有命令、庫、man頁和其他一般操作中所需的不改變的文件。 

/usr 不應該有 一般使用中要修改的文件。這樣允許此文件系統中的文件通過網絡共享,這樣可以更有效,因為這樣節省了磁盤空間(/usr 很容易是數百兆),且易於管理 (當升級應用時,只有主/usr 需要改變,而無須改變每台機器) 即使此文件系統在本地盤上,也可以只讀mount,以減少系統崩潰時文件系統的損 壞。


/var 文件系統包含會改變的文件,比如spool目錄(mail、news、打印機等用的), log文件、 formatted manual pages和暫存文件。傳統上/var 的所有東西曾在 /usr 下的某個地方,但這樣/usr 就不可能只讀安裝 了。


/home 文件系統包含用戶家目錄,即系統上的所有實際數據。一個大的/home 可能要分為若干文件系統,需要在 /home 下加一級名字,如/home/students 、/home/staff 等。


下面詳細介紹:


/etc文件系統


/etc目錄包含各種系統配置文件,下面說明其中的一些。其他的你應該知道它們屬於哪個程序, 並閱讀該程序的man頁。許多網絡配置文件也在/etc中。


1. /etc/rc或/etc/rc.d或/etc/rc?.d:啟動、或改變運行級時運 行的腳本或腳本的目錄。



2. /etc/passwd:用戶數據庫,其中的域給出了用戶名、真實姓名、用戶起始目 錄、加密口令和用戶的其他信息。


3. /etc/fdprm:軟盤參數表,用以說明不同的軟盤格式。可用setfdprm進 行設置。更多的信息見setfdprm的幫助頁。


4. /etc/fstab:指定啟動時需要自動安裝的文件系統列表。也包括用swapon -a啟用的swap區的信息。


5. /etc/group:類似/etc/passwd ,但說明的不是用戶信息而是組的信息。包括組的各種數據。


6. /etc/inittab:init 的配置文件。


7. /etc/issue:包括用戶在登錄提示符前的輸出信息。通常包括系統的一段短說明 或歡迎信息。具體內容由系統管理員確定。


8. /etc/magic:「file」的配置文件。包含不同文件格式的說 明,「file」基於它猜測文件類型。


9. /etc/motd:motd是message of the day的縮寫,用戶成功登錄後自動輸出。內容由系統管理員確定。


常用於通告信息,如計劃關機時間的警告等。


10. /etc/mtab:當前安裝的文件系統列表。由腳本(scritp)初始化,並由 mount命令自動更新。當需要一個當前安裝的文件系統的列表時使用(例如df命令)。



11. /etc/shadow:在安裝了影子(shadow)口令軟件的系統上的影子口令 文件。影子口令文件將/etc/passwd文件中的加密口令移動到/etc/shadow中,而後者只對超級用戶(root)可讀。這使破譯口令更困 難,以此增加系統的安全性。


12. /etc/login.defs:login命令的配置文件。


13. /etc/printcap:類似/etc/termcap ,但針對打印機。語法不同。


14. /etc/profile 、/etc/csh.login、/etc/csh.cshrc:登 錄或啟動時bourne或cshells執行的文件。這允許系統管理員為所有用戶建立全局缺省環境。


15. /etc/securetty:確認安全終端,即哪個終端允許超級用戶(root) 登錄。一般只列出虛擬控制台,這樣就不可能(至少很困難)通過調製解調器(modem)或網絡闖入系統並得到超級用戶特權。


16. /etc/shells:列出可以使用的shell。chsh命令允許用戶在本文件 指定範圍內改變登錄的shell。提供一 台機器ftp服務的服務進程ftpd檢查用戶shell是否列在/etc/shells文件 中,如果不是,將不允許該用戶登錄。


17. /etc/termcap:終端性能數據庫。說明不同的終端用什麼「轉義序列」控 制。寫程序時不直接輸出轉義 序列(這樣只能工作於特定品牌的終端),而是從/etc/termcap中查找要做的工作的 正確序列。這樣,多數的程序可以在多數終端上運行。


/dev文件系統


/dev目錄包括所有設備的設備文件。設備文件用特定的約定命名,這在設備列表中說明。設備文件在安裝時由系 統產生,以後可以用/dev/makedev描述。/dev/makedev.local 是系統管理員為本地設備文件(或連接)寫的描述文稿(即如一些非標準設備驅動不是標準makedev 的一部分)。下面簡要介紹/dev下 一些常用文件。


1. /dev/console:系統控制台,也就是直接和系統連接的監視器。


2. /dev/hd:ide硬盤驅動程序接口。如:/dev/hda指的是第一個硬 盤,had1則是指/dev/hda的第一個分區。如系統中有其他的硬盤,則依次為/dev /hdb、/dev/hdc、. . . . . .;如有多個分區則依次為hda1、hda2 . . . . . .


3. /dev/sd:scsi磁盤驅動程序接口。如系統有scsi硬盤,就不會訪問/dev/had, 而會訪問/dev/sda。


4. /dev/fd:軟驅設備驅動程序。如:/dev/fd0指 系統的第一個軟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a盤,/dev/fd1指第二個軟盤,. . . . . .而/dev/fd1 h1440則表示訪問驅動器1中的4.5高密盤。


5. /dev/st:scsi磁帶驅動器驅動程序。



6. /dev/tty:提供虛擬控制台支持。如:/dev/tty1指 的是系統的第一個虛擬控制台,/dev/tty2則是系統 的第二個虛擬控制台。


7. /dev/pty:提供遠程登陸偽終端支持。在進行telnet登錄時就要用到/dev/pty設 備。

8. /dev/ttys:計算機串行接口,對於dos來說就是「com1」口。


9. /dev/cua:計算機串行接口,與調製解調器一起使用的設備。


10. /dev/null:「黑洞」,所有寫入該設備的信息都將消失。例如:當想要將屏幕 上的輸出信息隱藏起來 時,只要將輸出信息輸入到/dev/null中即可。


/usr文件系統


/usr是個很重要的目錄,通常這一文件系統很大,因為所有程序安裝在這裡。/usr裡 的所有文件一般來自linux發行版;本地安裝的程序和其他東西在/usr/local下,因為這樣可以在升級新版系 統或新發行版時無須重新安裝全部程序。/usr目錄下的許多內容是可選的,但這些功能會使用戶使用系統更加有效。/usr可容納許多大型的軟件包和它們的 配置文件。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的目錄(一些不太重要的目錄被省略了)。


1. /usr/x11r6:包含x window系統的所有可執行程序、配置文件和支持文件。為簡化x的開發和安裝,x的文件沒有集成到系統中。x window系統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圖形環境,提供了大量的圖形工具程序。用戶如果對microsoft windows比較熟悉的話,就不會對x window系統感到束手無策了。


2. /usr/x386:類似/usr/x11r6 ,但是是專門給x 11 release 5的。


3. /usr/bin:集中了幾乎所有用戶命令,是系統的軟件庫。另有些命令在/bin或/usr/local/bin中。


4. /usr/sbin:包括了根文件系統不必要的系統管理命令,例如多數服務程序。


5. /usr/man、/usr/info、/usr/doc:這些目錄包含所有手冊頁、 gnu信息文檔和各種其他文檔文件。每個聯機手冊的「節」都有兩個子目錄。例如:/usr/man/man1中包含聯機手冊第一節的源碼(沒有格式化的原 始文件),/usr/man/cat1包含第一節已格式化的內容。聯機手冊分為以下九節:內部命令、系統調用、庫函數、設備、文件格式、遊戲、宏軟件包、 系統管理和核心程序。


6. /usr/include:包含了c語言的頭文件,這些文件多以.h結尾,用來描述c 語言程序中用到的數據結構、 子過程和常量。為了保持一致性,這實際上應該放在/usr/lib下,但習慣上一直沿用了這 個名字。


7. /usr/lib:包含了程序或子系統的不變的數據文件,包括一些site – wide配置文件。名字lib來源於庫(library); 編程的原始庫也存在/usr/lib 裡。當編譯程序時,程序便會和其中的庫進行連接。也有許多程序把配置文件存入其中。


8. /usr/local:本地安裝的軟件和其他文件放在這裡。這與/usr很相似。用戶 可能會在這發現一些比較大
的軟件包,如tex、emacs等。


/var文件系統


/var包含系統一般運行時要改變的數據。通常這些數據所在的目錄的大小是要經常變化或擴充 的。原來/var目錄中有些內容是在/usr中的,但為了保持/usr目錄的相對穩定,就把那些需要經常改變的目錄放到/var中了。每個系統是特定的, 即不通過網絡與其他計算機共享。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的目錄(一些不太重要的目錄省略了)。


1. /var/catman:包括了格式化過的幫助(man)頁。幫助頁的源文件一般存在 /usr/man/catman中;有些man頁可能有預格式化的版本,存在/usr/man/cat中。而其他的man頁在第一次看時都需要格式化,格 式化完的版本存在/var/man中,這樣其他人再看相同的頁時就無須等待格式化了。(/var/catman經常被 清除,就像清除臨時目錄一樣。)


2. /var/lib:存放系統正常運行時要改變的文件。


3. /var/local:存放/usr/local中 安裝的程序的可變數據(即系統管理員安裝的程序)。注意,如果必要, 即使本地安裝的程序也會使用其他/var目錄,例如/var/lock 。


4. /var/lock:鎖定文件。許多程序遵循在/var/lock中 產生一個鎖定文件的約定,以用來支持他們正在 使用某個特定的設備或文件。其他程序注意到這個鎖定文件時,就不會再使用這個設備或文件。



5. /var/log:各種程序的日誌(log)文件,尤其是login (/var/log/wtmplog紀 錄所有到系統的登錄和註銷) 和syslog (/var/log/messages 紀錄存儲所有核心和系統程序信息)。/var/log 裡的文件經常不確定地增長,應該定期清除。


6. /var/run:保存在下一次系統引導前有效的關於系統的信息文件。例如,/var/run/utmp包 含當前登錄的用戶的信息。


7. /var/spool:放置「假脫機(spool)」程序的目錄,如mail、 news、打印隊列和其他隊列工作的目錄。每 個不同的spool在/var/spool下有自己的子目錄,例如,用戶的郵箱就存放在/var/spool/mail 中。


8. /var/tmp:比/tmp允許更大的或需要存在較長時間的臨時文件。注意系統管理 員可能不允許/var/tmp有很舊的文件。


/proc文件系統


/proc文件系統是一個偽的文件系統,就是說它是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目錄,因而這是一個非 常特殊的目錄。它並不存在於某個磁盤上,而是由核心在內存中產生。這個目錄用於提供關於系統的信息。下面說明一些最重要的文件和目錄(/proc文件系統 在proc man頁中有更詳細的說明)。


1. /proc/x:關於進程x的信息目錄,這x是這一進程的標識號。每個進程在 /proc下有一個名為自己進程號的目錄。


2. /proc/cpuinfo:存放處理器(cpu)的信息,如cpu的類型、製造商、 型號和性能等。


3. /proc/devices:當前運行的核心配置的設備驅動的列表。


4. /proc/dma:顯示當前使用的dma通道。


5. /proc/filesystems:核心配置的文件系統信息。


6. /proc/interrupts:顯示被佔用的中斷信息和佔用者的信息,以及被佔用 的數量。


7. /proc/ioports:當前使用的i/o端口。


8. /proc/kcore:系統物理內存映像。與物理內存大小完全一樣,然而實際上沒有 佔用這麼多內存;它僅 僅是在程序訪問它時才被創建。(注意:除非你把它拷貝到什麼地方,否則/proc下沒有任何東西佔用任何磁盤空間。)


9. /proc/kmsg:核心輸出的消息。也會被送到syslog。


10. /proc/ksyms:核心符號表。


11. /proc/loadavg:系統「平均負載」;3個沒有意義的指示器指出系統當前 的工作量。


12. /proc/meminfo:各種存儲器使用信息,包括物理內存和交換分區 (swap)。



13. /proc/modules:存放當前加載了哪些核心模塊信息。


14. /proc/net:網絡協議狀態信息。


15. /proc/self:存放到查看/proc的 程序的進程目錄的符號連接。當2個進程查看/proc時,這將會是不同 的連接。這主要便於程序得到它自己的進程目錄。


16. /proc/stat:系統的不同狀態,例如,系統啟動後頁面發生錯誤的次數。


17. /proc/uptime:系統啟動的時間長度。


18. /proc/version:核心版本。


/usr/local下一般是你安裝軟件的目錄,這個目錄就相當於在windows下的programefiles這個目錄 


/opt這個目錄是一些大型軟件的安裝目錄,或者是一些服務程序的安裝目錄


舉個例子:剛才裝的測試版firefox,就可以裝到/opt/firefox_beta目錄下,/opt/firefox_beta目錄下面就包含了運 行firefox所需要的所有文件、庫、數據等等。要刪除firefox的時候,你只需刪除/opt/firefox_beta目錄即可,非常簡單。


/usr/local



這裡主要存放那些手動安裝的軟件,即 不是通過「新立得」或apt-get安裝的軟件 。 它和/usr目錄具有相類似的目錄結構 。讓軟件包管理器來管理/usr目錄,而把自定義的腳本(scripts)放到/usr/local目錄下面,我想這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

原文出處: 马哥Linux运维:纯干货!Linux 下各文件夹的结构说明及用途介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 |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