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671232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F09_164.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宅字這條路 : [轉貼]日本動畫歷史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轉貼]日本動畫歷史

日本動畫歷史回顧


 在日本現時已知的動畫作品當中,最早的作品應要追溯至1906年,一套名為《一百塊開心的臉》(愉快百面相)的動畫。從二十年代開始,日本電影工作者開始以西方新研發的動畫製作技術試制動畫作品。日本第一套動畫電影短片是由下川凹天創作的《清潔工人芋川椋三》,1917年1月開始播放。當時下川只是一個西方風格的水彩畫家。

  1918年,日本開始製作第一套以日本原著《桃太郎》改編的同名短篇動畫電影。從此於二十、三十、四十年代,日本不斷製作多套短篇動畫電影,包括日本第一套有聲動畫《世界中心的男與女》(力女世中)。動畫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保持一定創作,而《桃太郎的海鷲》就是在當時所創造的第一套日本長篇動畫影片。戰後,由於設備及資金不足,動畫創作並沒有持續發展。直至東映動畫的前身,日本動畫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本動畫才開始發展成現今的狀況。

  1956年,東映動畫開始以東映動畫有限公司的商號製作彩色動畫電影。而1958年上映的《白蛇傳》就是當時第一部東映動畫推出市場的日本動畫作品。《白蛇傳》的風格類似迪斯尼動畫的作品,包括使用音樂數字和動物協助。東映動畫的作品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間仍然保存著這種富有迪斯尼的風格。同時,東映動畫的風格亦在每個角色之中加強作者自己的構思。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高畑勳的《大陽王之子》。這套動畫同時被視為突破原本動畫風格的第一大突破,同時亦為後來日本動畫「原創化」及「漸進式動畫」運動中打下基礎。宮崎駿和押井守亦有參與後來的日本動畫「原創化」及「漸進式動畫」運動。

  資源限制是東映風格的動畫對現代動畫的其中一項影響元素。這種資源控制的辦法令到動畫工作者把精神灌注在主要的劇情,而其它的畫面只是粗略帶過。東映動畫師大塚康生是第一位嘗試用此方法製作動畫的工作者,並且在未來推出的電視動畫加以發展。


  手塚治蟲於六十年代初期成立了蟲制動畫公司。1963年,該公司的第一套動畫 - 鐵臂阿童木在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映,隨即成為日本第一套最受歡迎的動畫。雖然鐵臂阿童木為日本第一套最受歡迎的電視動畫,但文獻記載當時的電視台播放的第一套動畫為1962年的漫畫年表。不過,世界各國,連日本在內都公認鐵臂阿童木為日本第一套電視動畫,因為鐵臂阿童木是第一套動畫以主角阿童木為中心故事的動畫。鐵臂阿童木成功吸引世界各國的注意,連美國的電視台在1964年把鐵臂阿童木引進美國,並改編成美國版的鐵臂阿童木。鐵臂阿童木的成功,令到日本的動畫得以發展,並在六十年代製作很多作品,如橫山光輝的鐵人28、手塚治蟲的小白獅(Kimba the White Lion)和吉田龍夫的飛車小英雄(Mach Go Go Go )。

  六十年代晚期,日本動畫開始向不同故事題材發展,手塚治蟲開始製作為成人而設的動畫電影,包括大量性感刺激和藝術題材的動畫。其中三套試制的動畫為:一千零一夜(1001 Nights)、埃及妖後(Cleopatra)和哀傷的貝拉透娜(Belladonna of Sadness)。哀傷的貝拉透娜為當時最成功的電影,並為1997年製作的少女革命帶來靈感。第一部原創成人電視動畫魯邦三世亦同時在六十年代推出。

  七十年代,日本電影市場因與電視市場的競爭而衰落。東映開始擺脫以迪斯尼式的動畫製作並開始以製作電視動畫為主。另外,由於蟲制動畫公司的破產而使更多的動畫成立更多的動畫工作室如Studio Madhouse和日昇動畫(Sunrise)。因為以上原因,令到更多年青的動畫師都希望可以做到監製而努力工作。此舉亦令到更多動畫種類試制並帶到動畫市場上。

  其中一個在1974年上映的試製作品是高畑勳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此作品原本只是一套硬銷作品,因為原本是一套簡單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兒童故事,當時很多電視台都以兒童都喜歡大量虛擬元素為主的動畫為理由而認為此電視動畫不會成為一套出色的作品。不過,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最終都成為世界知名的動畫之一,尤其是在歐洲國家。在日本,因為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成功從而令高畑勳和宮崎駿開始製作一連串童謠動畫,後來統稱為世界名作劇場。雖然高畑勳和宮崎駿在七十年代晚期退出世界名作劇場的工作,但是世界名作劇場的受歡迎程度仍能維持至九十年代中期。


  另外一類動畫種類-科幻動畫亦是在七十年代開始。早期的作品包括1972年的三一萬能俠、1972年的神勇飛鷹俠、1974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和1979年的機動戰士高達。這些動畫從更多的超級英雄故事中反映出當時的科幻動畫的進展,以虛幻的背景來增加更多較為真實性的太空故事,包括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難以判斷對與錯的道德倫理問題。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機動戰士高達的馬莎,他從原本在機動戰士高達作為對抗者,轉為後來的高達系列(例如機動戰士Z高達和機動戰士高達劇場版-馬莎反擊戰。)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聯盟一員。

  七十年代未期,由於美國的星球大戰的成功經歷,使更多以宇宙背景為主的動畫在七十年代晚期出現。松元零士於1973年製成的電視動畫作品宇宙戰艦大和號就是從這個背景中重新編製成電影動畫,或稱為劇場版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為八十年代的「大爆發」,或稱日本動畫的黃金時代打下基礎。

  正值此時,在日本動漫界發生兩件大事:日本的次文化擁護者(後來簡稱作御宅族)開始製作動漫雜誌(例子有Animage和Newtype)。這些雜誌的出現是要響應在七十年代所無法抵禦的動漫畫狂熱熱潮。另外,其中一個動畫製作的問題就是如何節省資源。由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監製西崎義展發展的技術透視法和容許主線原畫師把他們的風格放在西崎監製的動畫作品上就是其中一些節省資源的辦法。在眾多的原創作品當中,此發展元素為日本獨有的個人動畫(尤其是用於動畫廣告上)風格打下良好的基礎。再者,西崎的動畫亦為宮崎駿和他發明的廣角鏡拍攝手法帶來靈感。

(佚名/文)

原文出處:日本动画历史回顾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轉貼]日本動畫歷史

日本動畫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動畫的初期發展可追溯至二十年代,當時日本電影工作者把西方最新發展的動畫製作技術帶到日本,並開始試製動畫。雖然日本電影工作者已於較早的時期開始製作動畫,不過日本第一套大受歡迎的動畫卻在1963年才出現,漫畫大師手塚治蟲創作的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被改編成動畫版本,於元旦當日在富士電視台播放。在七十年代,日本動畫進一步發展,放棄原本跟隨西方技術的路線,並自行創作日本獨有的科幻動畫。當時著名的作品包括魯邦三世和鐵甲萬能俠。同時,部份電影工作者,例如宮崎駿和押井守亦開始在動畫製作冒出頭來。

八十年代, 日本動畫開國內開始成為主流電視節目之一,並經歷日本動畫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當時鋼彈皇朝和高橋留美子的職業生涯卻剛剛開始。而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更於1988年冠以最昂貴動畫作品的稱號。

從九十年代開始,日本動畫於國際動畫市場上愈來愈受歡迎。動畫電影阿基拉和攻殼機動隊在1995年開始成為國際有名的動畫電影。日本電視動畫例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星際牛仔等亦吸引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的動畫迷的注視。2002年宮崎駿憑千與千尋於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和在第76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而攻殼機動隊: Innocence亦在2004年康城電影展上映。

日本動畫的初期發展
在現時已知的動畫作品當中,最早的作品應要追溯至1906年,美國一部名為《一百張開心的臉》(愉快な百面相)的動畫。從二十年代開始,日本電影工作者開始以西方新研發的動畫製作技術試製動畫作品。日本第一套動畫電影短片是由下川凹天創作的《清潔工人芋川椋三》,1917年1月開始播放。當時下川只是一個西方風格的水彩畫家。

1918年,日本開始製作第一套以日本原著《桃太郎》改編的同名短篇動畫電影。從此於二十、三十、四十年代,日本不斷製作多套短篇動畫電影,包括日本第一套有聲動畫《世界中心的男與女》(男と女の世の中)。動畫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保持一定創作,而《桃太郎的海鷲》就是在當時所創造的第一套日本長篇動畫影片。戰後,由於設備及資金不足,動畫創作並沒有持續發展。直至東映動畫的前身,日本動畫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本動畫才開始發展成現今的狀況。


編者按:由於年代久遠,部份動畫譯名早已失傳,以上的中文譯名只作參考,敬希垂注,並同時歡迎提供正確的譯名。


日本動畫有限公司及重製版動畫
1956年,東映動畫開始以東映動畫有限公司的商號製作彩色動畫電影。而1958年上映的《白蛇傳》就是當時第一部東映動畫推出市場的日本動畫作品。《白蛇傳》的風格類似迪士尼動畫的作品,包括使用音樂數字和動物協助。東映動畫的作品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間仍然保存著這種富有迪士尼的風格。同時,東映動畫的風格亦在每個角色之中加強作者自己的構思。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高畑勳的《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這套動畫同時被視為突破原本動畫風格的第一大突破,同時亦為後來日本動畫「原創化」及「漸進式動畫」運動中打下基礎。宮崎駿和押井守亦有參與後來的日本動畫「原創化」及「漸進式動畫」運動。

資源限制是東映風格的動畫對現代動畫的其中一項影響元素。這種資源控制的辦法令到動畫工作者把精神灌注在主要的劇情,而其他的畫面只是粗略帶過。東映動畫師大塚康生是第一位嘗試用此方法製作動畫的工作者,並且在未來推出的電視動畫加以發展。

手塚治蟲於六十年代初期成立了蟲製動畫公司。1963年,該公司的第一套動畫 -鐵臂阿童木在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映,隨即成為日本第一套最受歡迎的動畫。雖然鐵臂阿童木為日本第一套最受歡迎的電視動畫,但文獻記載當時的電視台播放的第一套動畫為1962年的漫畫年表。不過,世界各國,連日本在內都公認鐵臂阿童木為日本第一套電視動畫,因為鐵臂阿童木是第一套動畫以主角阿童木為中心故事的動畫。鐵臂阿童木成功吸引世界各國的注意,連美國的電視台在1964年把鐵臂阿童木引進美國,並改編成美國版的鐵臂阿童木。鐵臂阿童木的成功,令到日本的動畫得以發展,並在六十年代製作很多作品,如橫山光輝的鐵人28、手塚治蟲的小白獅(Kimba the White Lion)和吉田龍夫的飛車小英雄(Mach Go Go Go )。


六十年代晚期,日本動畫開始向不同故事題材發展,手塚治蟲開始製作為成人而設的動畫電影,包括大量性感刺激和藝術題材的動畫。其中三套試製的動畫為:一千零一夜(1001Nights)、埃及妖後(Cleopatra)和哀傷的貝拉透娜(Belladonna of Sadness)。哀傷的貝拉透娜為當時最成功的電影,並為1997年製作的少女革命帶來靈感。第一部原創成人電視動畫魯邦三世亦同時在六十年代推出。

編者按:由於年代久遠,部份動畫譯名早已失傳,以上的中文譯名只作參考,敬希垂注,並同時歡迎提供正確的譯名。


七十年代的日本動畫
七十年代,日本電影市場因與電視市場的競爭而衰落。東映開始擺脫以迪士尼式的動畫製作並開始以製作電視動畫為主。另外,由於蟲製動畫公司的破產而使更多的動畫成立更多的動畫工作室如Studio Madhouse和日昇動畫(Sunrise)。因為以上原因,令到更多年青的動畫師都希望可以做到監製而努力工作。此舉亦令到更多動畫種類試製並帶到動畫市場上。

其中一個在1974年上映的試製作品是高畑勳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此作品原本只是一套硬銷作品,因為原本是一套簡單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兒童故事,當時很多電視台都以兒童都喜歡大量虛擬元素為主的動畫為理由而認為此電視動畫不會成為一套出色的作品。不過,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最終都成為世界知名的動畫之一,尤其是在歐洲國家。在日本,因為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成功從而令高畑勳和宮崎駿開始製作一連串童謠動畫,後來統稱為世界名作劇場。雖然高畑勳和宮崎駿在七十年代晚期退出世界名作劇場的工作,但是世界名作劇場的受歡迎程度仍能維持至九十年代中期。


另外一類動畫種類-科幻動畫亦是在七十年代開始。早期的作品包括1972年的三一萬能俠、1972年的神勇飛鷹俠、1974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和1979年的機動戰士高達。這些動畫從更多的超級英雄故事中反映出當時的科幻動畫的進展,以虛幻的背景來增加更多較為真實性的太空故事,包括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難以判斷對與錯的道德倫理問題。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機動戰士高達的登場角色馬沙·亞斯洛佈一個,他從原本在機動戰士高達作為對抗者,轉為後來的高達系列(例如機動戰士Z高達和機動戰士ZZ高達)的己方組織奧干一員。而在劇場版-馬沙之反擊中,又再次為了個人價值觀而脫離組織變成對抗者。


日本動畫的黃金時代
七十年代未期,由於美國的星球大戰的成功經歷,使更多以宇宙背景為主的動畫在七十年代晚期出現。松本零士於1973年製成的電視動畫作品宇宙戰艦大和號就是從這個背景中重新編製成電影動畫,或稱為劇場版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為八十年代的「大爆發」,或稱日本動畫的黃金時代打下基礎。

正值此時,在日本動漫界發生兩件大事:日本的次文化擁護者(後來簡稱作御宅族)開始製作動漫雜誌(例子有Animage和Newtype)。這些雜誌的出現是要回應在七十年代所無法抵禦的動漫畫狂熱熱潮。

另外,其中一個動畫製作的問題就是如何節省資源。由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監製西崎義展發展的技術透視法和容許主線原畫師把他們的風格放在西崎監製的動畫作品上就是其中一些節省資源的辦法。在眾多的原創作品當中,此發展元素為日本獨有的個人動畫(尤其是用於動畫廣告上)風格打下良好的基礎。再者,西崎的動畫亦為宮崎駿和他發明的廣角鏡拍攝手法帶來靈感。

而科幻動畫亦在日本境外有著深厚的影響。在美國,《星球大戰》的受歡迎的程度和當時傳入日本的動畫節目帶著相同但較小的影響。其中,《科學忍者隊》就曾於1978年被改編成為《地球之戰》(Battleof the Planets)及於1986年改編為《重力戰隊》 (G-Force);《宇宙戰艦大和號》亦於1979年改編成《星光使者》(Star Blazers);而最為熟悉的,1985年的《太空堡壘》則是從三套日本科幻動畫中創作出來:《超時空要塞》、《超時空騎團》和《機甲創世紀》。而美國的御宅族則從此一班熱愛這類型的動畫的朋友而形成。



九十年代和新千年的日本動畫
在1995年,庵野秀明編寫並指導了一部非常有爭議的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這部動畫在日本動畫愛好者中變得非常流行,並且通過大眾媒體的注意而被公眾所知。一般認為,庵野秀明原本只是想把這部作品設計成為面向終極御宅族的,並用來拯救滑落中的動畫產業;但是中途在製作過程中,他也把它做成了一部在文化上最終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但是也是相當成功(票房超過了一千萬美元)的電影 The End of Evangelion (1997年)。庵野最後轉為製作真人電影。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電視版動畫中,許多場景飽含爭議,以至東京電視台被迫在動畫中的暴力和色情的敏感度上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標準。這導致了星際牛仔(1998年)第一次播放時,顯得已經被重度修改並且只有一半的集數被放映。這個敏感度目前已經放鬆了一些,但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在整體上對電視動畫產業有著很大的影響。

另外,由新世紀福音戰士開始了一系列叫做「後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節目。這些節目中的大多數是有關巨大的機械人和一類有著宗教信仰或不易相處的駕駛員的節目。這些節目包括翼神傳說、靈魂力量和餓沙羅鬼。這些節目中的另一個系列是深夜檔具有實驗性質的電視節目。由玲音(Serial ExperimentsLain,1998年)開始深夜檔日本電視成為了具有實驗性質的動畫和另外一些類似的節目(比如幻影死神 (Boogiepop Phantom,2000年)、機魂末世錄(Texhnolyze,2003年)和妄想代理人(Paranoia Agent,2004年))的場所。

一種由村上隆開創的,整合了日本的流行文化和後現代化藝術的,叫做Superflat的藝術行為大約在這個時期形成。村上隆堅持認為這種行為是在戰後通過御宅族亞文化的眼睛所分析得到的。他的渴望亦是去擺脫「高端」和「低端」的藝術並建立一種扁平的、連續的從此開始的術語「superflat」。他的藝術展覽非常流行並且對於某些動畫創作者(特別是Studio 4°C的那些)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

相關條目
動畫

日本動畫
原文出處: Wiki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轉貼]日本動畫發展史

【ACG】[轉貼]日本動畫發展史

張貼者: bangdoll 位於 8/30/2007 11:34:00 下午
唐堂原創網
日本動畫發展史
(hillbilly 2002-2-19 21:37:16)

摘編自網路文章

寫在前面

記得有一陣子,經常可見到批評日本動畫的言論,認為其會帶給青少年不良影響。這點本人並不贊同;難道電視上的連續劇就不會帶給青少年不良的影響嗎?若說到日本動畫中有暴力情節,放眼當今的電視、電影,暴力的情節比比皆是,又何獨日本動畫一個呢?這些都是一般人對日本動畫的認識不足,又沒有想過其故事背後的含義,因此才造成這些偏見。
其實每一部日本動畫皆有其背景、含義。例如:《風之谷》,其便是一部倡導保護自然生態的動畫;《 88戰區》則刻劃了外籍兵團的世界、戰友的友情,以及現代戰爭的殘酷;《宇宙戰艦》的主題則是反戰和誓言。以上都是一些例子。也因此,本人想藉此帶給大家一些有關日本動畫的粗淺認識,以使大家對日本動畫有較正確的認識。這篇文章是針對對動畫有興趣但認識不多的人所寫的,欲使各位知道在電影及電視劇之外,還有一個多采多姿的動畫天地,也希望能帶各位進入動畫世界,更希望能使臺灣的動畫升級,不要一直處於代工的階段,以期早日能在國外的市場上看到臺灣製的動畫。

一 何謂動畫?卡通?

或許各位已發現了這個問題,若你認為動畫就是卡通的話,那你對動畫觀念的正確度可能不到六十分。首先便讓我們先分辨一下動畫和卡通。
卡通 (Cartoon) 是在美國發明的。 剛開始的確沒有人分什麼卡通和動畫。然而到了現在,卡通乃指觀眾年齡層次較低的卡通。 而動畫 (Animation) 乃指觀眾年齡層次較高甚至於一般社會大眾之「卡通」,如美國的《蝙蝠俠》和匈牙利的《英雄時代》,以及日本的《七龍珠》和《灌籃高手》等。
提到動畫,大家便會想到日本,下面就是介紹日本動畫的發展過程。

二 日本動畫的歷史

日本動畫已有七十年的歷史。其可分為六個階段:
1.戰前草創期
戰前草創期--由 1917 年日本開始有動畫至 1945 年日本戰敗為止。

這段時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如 1942 年的《海之神兵》即為此類。但是這也造成了戰鬥、爆炸畫技的進步,這也是今日日本動畫最引以為傲的技術。
2.戰後探索期
戰後探索期--由日本戰敗至 1947 年為止。
日本戰敗後,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這種題材影響深遠,直到現在還頗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像1968 年《太陽王子大冒險》就是一個成左漕狺l,而成為後來高水準動畫的基礎。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像 1970 年《無敵鐵金鋼》就是一部典型的爛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劇情很差,這帶給了日本動畫不良的影響。
3.題材確定期
題材確定期 (第一次動畫熱爆發)--自 1974 年《宇宙戰艦》上演至 1982 年為止。
這個時期日本動畫界經過探索期,確定了動畫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所以我們不予置評。《宇宙戰艦》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超級劇情片”,由松本零士負責腳本及人物設計 (Character Design)。該片在電視上播出後,造成“松本零士旋風”。後來並有《永遠的大和號》及《宇宙戰艦完結篇》等電影,壽命長達十年。在該片後,松本零士另有《銀河鐵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歡迎的作品。繼松本零士之後,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改編成的《機動戰士》在 1979 年開始上演,由於劇情結構複雜而嚴密,受到動畫迷熱烈的支持。該片後來的三部電影亦非常賣座。但自此以後,動畫熱逐漸消退,動畫界進入間歇期。
4.畫技突破期

畫技突破期(第二次動畫熱爆發)--自 1982 年《超時空要塞》(1) (MACROSS)上演至1987年為止。該時期由於人們追求視覺享受成為風潮,因此動畫畫技力求突破。此時期之畫技突破有《超時空要塞》創新的視點快速移動效果,造成極佳的動感;《風之谷》(2)和《天空之城》精細寫實的背景;《機動戰士 Z》和《機動戰士 ZZ》的強調反光,明暗對比等,皆對後來的動畫貢獻很大。由於題材已確定,加上畫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現。如1982 到 1984 年的《超時空要塞》;1984 年《風之谷》; 1985,1986 年《機動戰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 年《天空之城》及《亞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1987 年),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注1:該片曾於 1985 年在中視以《宇宙戰艦》為名播出。
注2:《風之谷》曾參加 1987 年金馬獎國際影展。
5.路線分化期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 1987 年自現在。
動畫進入成熟期後,便出現數部佳片。如《古靈精怪》;電影《機動戰士GUNDAM-夏亞逆襲-》及《王立宇宙軍》;和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動畫連續劇《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獲得1988 年日本動畫優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該年排行第一是《聖鬥士星矢》);另外還有《天空戰記》,《機動員警》等多部佳作(《天空戰記》曾獲 1989 年動畫排行第一名)。
當日本動畫發展到此後,有人認為幼年觀眾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該考慮製作低年齡路線。於是自 1987年後半年以來,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以至於造成目前日本電視上找不到幾部好片,而電影則幾乎部部精采的情況。
6.未來的發展
未來的發展--由於路線的分化,因此動畫界都將新片的注意力放在電影上。如已公開的《古靈精怪》、《五星物語》、《宇宙皇子》、《金星戰記》和電視上的《機動員警》、《機動戰士OVA》等。尚未公開的有將於今年(1990 年)後半上演的《八犬傳》及《王立宇宙軍-完全版- LD》和《宇宙皇子-天上篇》。未來動畫的路線會如何變化實在很難下定論,只有讓時間來決定吧! 

三 OVA的誕生


1983 年時,日本動畫市場上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 "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 OVA)-《DALLOS》,為動畫在電影,電視市場外,開闢了一個新市場--錄影帶市場。OVA,顧思義,就是不在電視或電影院播出,而只出售錄影帶。除非該片大受歡迎,才有可能在電影院公開而升格為電影。OVA自 1983 年至現在,已成為動畫的重要市場。其中佳作不勝枚舉,如《88 戰區》,《幻夢戰記 LEDA》、《渥太利亞》、《銀河女戰士》系列、《銀河英雄傳說》系列、《五星物語》、《古靈精怪》等。

四 動畫的內容是什麼

說完歷史,接下來要談到為什麼動畫會受到高年齡層 (中學生以上)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其內容意義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後,都藏著這部動畫的主題,而令人看完後,會發人深省。如前述 OVA佳作《渥太利亞》的劇情:一對原本感情深厚的夫妻(男女主角),歷史「光榮傳統」的壓力下,不得不互相殘殺,女主角已死而其靈魂仍然遵守戰前和丈夫所作的約定⋯⋯在這一部悲劇後,可以找到該片的主題「誓言」和「反戰」。又如機動戰士系列,綜合七部作品來看,該片強調不論歷史的教訓多麼慘烈,仍然會有人重複著無知的罪行,無意義的戰爭,以及悲慘的結局。由此可知該片的主題即為「輪回」,人類永遠無法完全脫離戰爭的威脅,永遠會重複著愚蠢的戰鬥。正如《機動戰士Z》一本別冊封面的標題: "We saw the tears of age,felt grief in our own space ."由於日本動畫的含義都很深遠但不明言,讓觀眾自己去體會,所以每一次重看多少都會有新的感受,因此動畫會受到高年齡層的喜愛。當然,動畫的內容不都是嚴肅的,也有在嚴肅題材中加入幽默成分的。這類動畫中最有名的就是《福星小子》系列。另外還有清新的文藝劇,活潑的校園劇⋯⋯等其他內容。在內容方面目前日本動畫是獨步全球的。甚至部份美國電影都不見得比日本動畫來得深遠。所以日本動畫早已在兩年前打入美國市場,並頗受好評。

五 動畫的畫技


接下來我們談到畫技。畫技對一部動畫來說非常重要。在自然界的描寫和動物的動作表現上,美國動畫的技術是首屈一指的。美國動畫強調自然、柔和,而日本動畫則強調明暗對比,遠近焦距分別,以及速度感、躍動感,甚至使用電影上的蒙太奇手法。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電視上的美國動畫畫得也很有速度感!我曾看過這些動畫的確畫的不錯,但再看製作群,就發現負責作畫部份的都是日本人。這又是日本動畫侵入美國市場的另一個例子。
動畫中速度感表現得最好的大概是《超音戰士》了。它利用加強視覺殘留現象的畫法。在每秒三十二張的限制下,達到爆炸性的動感效果。另外如《機動戰士--夏亞逆襲》中用每秒八十張的空前魄力作畫來表現戰鬥畫面的速度感,也是一種特殊技術。而《風之谷》、《天空之城》、《王立宇宙軍》及《機動員警》的精密寫實背景,亦為美國所望塵莫及。使用了四萬五千張油畫,動用十數位藝術家製作十二年的世界第一部油繪動畫《英雄時代》,看起來別有一番風格。該片在日本放映後好評不斷,被公認是世界動畫史上的頂尖作品。

六 動畫的主題曲


" I wanna thank you for all the trust and devotion, thank you for the good time。For your love, love as deep as any ocean。。。。。。"這是 1985 年的電影《福星小子》 "REMEMBER MYLOVE"的主題曲。很多人聽了之後不相信這是動畫主題曲。這主要是過去臺灣電視上的動畫主題曲太幼稚了,給人一種「動畫主題曲是小孩子聽的兒歌」的錯誤觀念。其實,剛開始日本動畫主題曲也的確很幼稚,但是自第一次動畫熱之後,松本零士一系列淒怨激壯的主題曲,受到愛樂者的肯定。到《超時空要塞》上演時,由於劇中林明美是一個歌星,所以片中曲有多首(國內禁止日文在電視上播出,因此都被消音了)。其中主題曲《愛還記得嗎》唱片銷售量更突破五十萬張,並獲得金唱片的榮譽,亦成為主唱人飯島真理進入演藝界之成名曲。到了1986年底,歌星齊藤由貴演唱《相聚一刻》片頭曲《對悲傷說早安》,造成動畫界邀請大明星演唱主題曲的風潮。該片亦被認為是動畫主題曲正式脫離動畫而獨立城為流行歌曲的第一部動畫。1987 年三月,《古靈精怪》播出後,被動畫界公認為主題曲最動聽,且全面西化的動畫。自此以後,除了一些例外,大部份動畫主題曲都已和歐美流行歌曲相差不多了。在臺灣的市場上也有日本動畫主題曲的錄音帶,若各位有興趣不妨買一些前面推薦的來聽聽看,相信不會後悔的。

七 動畫在日本造成的影響


動畫在日本流行的結果,連帶造成日本社會現象的改變。如 1983年《超時空要塞》流行時,街頭隨處可見林明美的海報(這是事實!),就好像真有這個歌星存在似的。另外有許多團體每年舉辦的各種動畫排行榜及類似金馬獎的“日本動畫大賞”等活動。而現在日本各高中,大學校慶時,幾乎都會舉行小規模的動畫欣賞會。電視上也會隨時以影片形式播放過去的優良動畫作品。另外談到動畫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就更大了。以雜誌為例,目前日本市場上有四種動畫雜誌:《Newtype》、《Animage》、《AnimeV》及《Animedia》。除了《Anime V》以 OVA 市場為主要報導路線外,其餘三種都是廣泛取材。其中角川書店發行的《Newtype》,在日銷售量僅次於《non-no》,為全日銷售量第二的雜誌。另外動畫亦有各種附屬商品。如:墊板,筆記本,海報,電話卡,鉛筆盒,甚至還有錢包⋯⋯等,不勝枚舉。在日本各地 都有許多專賣動畫附屬品的連鎖商店。而在動畫迷之中,也組成了數百個以上的各種動畫俱樂部,並發行會刊。由此可見動畫已成為日本文化中極重要的一環。

八 日本動畫在世界各地的影響

自 1985年以來,由於日本多所動畫學院的設立,而造成人才過多現象。於是大量人才外流美國,造成美國動畫畫技的突飛猛進。同時日本動畫也開始在美國電視上播放。由於日本動畫風格完全不同於美國動畫,因此受到美國觀眾熱烈的支持。1987年更有全美第一種日本動畫專門雜誌《ANIMAG》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創刊。在香港,1987年《風之谷》、《天空之城》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後,由於反應熱烈,因此在三個月後上映,兩片票房雙雙突破千萬港幣。自此之後,日本動畫便大量湧入香港,使香港掀起“動畫旋風”。現在香港的動畫雜誌有已創刊四年多的《Anime Club》,動畫的唱片,CD,錄影帶和雷射影碟都和日本同步發行,在 1988 年七月時香港亦和日本合辦了“香港第一屆日本動畫映展”。

現在看看臺灣的情形。由於以前政府嚴格限制日本文化的傳入,因此前幾年日本動畫在臺灣並不受到重視。但從 1985 年起,中視播出《超時空要塞》,《機甲創世紀 MOSPEADA》,而華視播出《超時空世紀 ORGUSS》,吸引不少人進入動畫的世界,使得動畫在臺灣逐漸受到重視。現在,臺灣也有了動畫專賣店如「酷迷客」、「漫畫便利屋」,在市面上也可見到動畫錄影帶及各種動畫附屬品,在雜誌方面也有了《先鋒動畫》及《神奇地帶》等動畫雜誌。而有些高中社團也有舉辦動畫欣賞會(如建中美術社);在一些大學中,也有一些動畫愛好者組成跨校組織從事動畫推廣活動,可預見的,動畫將會在臺灣慢慢的普及。

九 歷代日本動畫名家及代表作

手塚治蟲(被稱為日本動畫之父)-原作漫畫
代表作:《鐵臂阿童木》、《火鳥》、《大和》、《宇宙編》

松本零士-原作、腳本、人物設計、監督
代表作:《宇宙戰艦》系列、《銀河鐵道 999》系列、《一千年女王》

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監督
代表作:《機動戰士》系列、《機動戰士 Z GUNDAM》、《GUNDAM ZZ》、《重戰機 L-GAIM》系列、《聖戰士 DUNBINE》、《機動戰士 GUNDAM-BELDCHICAR CHILDREN》、《機動戰士 GUNDAM-HASSERWAY'S COUNTERATTACK》

安彥良和-原作漫畫、人物設計
代表作:1.漫畫:《亞利安》、《金星戰記》、《KURD 之星》2.人物設計:《機動戰士 GUNDAM》系列、《巨神 GORG》、《機動戰士 Z GUNDAM》、《CRUISER JOE》、《超時空騎團 SOUTHRN CROSS》

北爪宏幸-人物設計
代表作:《機動戰士 GUNDAM ZZ》、《機動戰士 GUNDAM 夏亞逆襲》、《THE DIGITAL DEVILSTORY女神轉生》、《耐熱裝甲 LEGACIAM》、《龍世紀》

宮崎駿 -原作、腳本、監督
代表作:《太陽王子大冒險》、《天空之城》、《未來少年 CONAN》、《風之谷》、《魔女宅急便》

高橋留美子 -原作漫畫

代表作:《福星小子》系列、《相聚一刻》、《炎 TRIPPER》、《一磅重的福音》、《人魚之森》、《亂馬 1/2》。

高田明美 -職業畫家、人物設計
代表作:《福星小子》系列、《相聚一刻》、《URBAN SQUARE --琥珀追擊》 、《魔法天使 REAMY MAMI》、《古靈精怪》、《機動員警 PATLABOR》

永野護 -原作漫畫、人物及機械設計、世界背景設計
代表作:1.重戰機L-GAIM系列 2.原作漫畫:《THE FIVE-STAR STORIES》、《FOOL FOR THE CITY》

荒木伸吾--人物設計
代表作:《巨人之星》、《聖鬥士星矢》系列、《風魔小次郎》

美樹本晴彥-人物設計
代表作:《超時空要塞 MACROSS》、《超時空世紀 ORGUSS》、《MEGAZONE 23 [TV 版]》、《沙羅曼蛇》系列


原文出處:透明藍樂摸: 【ACG】[轉貼]日本動畫發展史
但是後來冷日有找到作者:DKaien發表在『淡江動漫網工隊 不設限論壇』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 |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