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文章發表回應
發表限制: 非會員 可以發表
發表者: 冷日 發表時間: 2004/10/12 2:25:36
質感與造型是膚淺的
圖文.數位之牆牆主 黃彥達
消費者是膚淺的,而且膚淺得很甘願。
相信很多買過數位產品的朋友,不論是手機,數位相機,或者 MP3隨身聽之類的,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比價格比功能比造型之後,才選出自己合意的的機種。畢竟這些東西也不便宜,還是慎重些好。
這些東西都是隨身要攜帶的,隨時可以拿出來亮相的,當然要夠酷夠體面,地位可以說已經跟衣服裝飾品相當。有沒有看過手機一掏出來被眾家姊妹或兄弟嘲笑的窘況,當事人可能覺得死掉算了。
但筆者相信很多人在比較的過程中,往往都會發現高價位機種與低價位機種,在造型與質感上有著顯著的差異。而知名品牌(特別是日系商品),往往在造型與質感上又勝過國內的廠商甚多。
當然,並不是說低價機種的造型或質感就比較糟,他們也有一定的水準,只是當高低價的機種被擺在一起的時候,很可能優劣立判。這也是為何高價機種就是有本事賣貴一點,卻還是有人願意買的道理。
但是花了更多的錢,到底買到了什麼,卻是很有趣的話題。感覺上,生產成本比較高的產品,價格應該賣比較貴。至於3C商品,似乎應該是功能比較多的會比較貴。本來嘛,一分錢一分貨不是嗎?
可是廠商卻開始玩起了「消費者價值」的遊戲,而且大玩特玩。這樣的遊戲內容是:商品的價格是根據消費者願意付多少錢來決定,而不是商品的生產成本而定。
於是,生產成本不高的商品,其實卻可以賣得很貴,因此廠商可以有很高的利潤。但是消費者也不是傻子,低價的東西要賣高價,有誰會上當啊?
其實,還真的有人會上當,而且還心甘情願的上當。這個丟給消費者的釣餌,叫做造型與質感,此外,還有品牌知名度。同樣是數位相機 ,功能一樣,外國廠商的產品硬是比國內的貴。
或許你會說,沒辦法呀,我也知道他們的功能一樣,甚至連裡面的製造材料都一樣,但是誰叫你的產品造型和質感就是比不上別人家的,我寧可多花一點錢也想買個賞心悅目的產品回家。
這個就是被製造商稱為「消費者價值」的遊戲。其實這些商家並沒有錯,因為人嘛,總喜歡看起來漂亮的東西,多付點錢是應該的。誰叫你貪圖美色?而且老實說,你也買得蠻爽的不是嗎?
只是據說有的廠商實在玩得過火,把同一批從工廠生產出來的機種,分別套上不同的殼,並且標上不同的價格,分別打高價路線和低價路線,但其實骨子裡這兩個機種的內容物根本就相同,或者差異不大。
有的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這種喜好,乾脆做起換殼的生意來了。數位商品能換殼,應該是多年以前就首見於手機。等到數位相機開始普及以後,相機廠商也開始玩起這個遊戲。
數位商品還多著哩,例如PDA ,接下來還有液晶電視,平板式電腦等。這些商品有個特性,就是當功能越來越不重要的時候(功能已經夠強了,每個廠商的性能都差不多),造型就越來越重要。
筆者其實並不反對廠商玩「消費者價值」的心理遊戲。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當然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市場才會存在。當廠商貴得理直氣壯的時候,你還不是一咬牙就買下去了?
只是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廠商要加油囉,產品的功能相同,技術能力相同,卻只因為造型質感較差而賣不上好價錢,難道不覺得很嘔嗎?消費者是膚淺的,而且膚淺得很甘願,似乎應該要好好把握?
圖文.數位之牆牆主 黃彥達
消費者是膚淺的,而且膚淺得很甘願。
相信很多買過數位產品的朋友,不論是手機,數位相機,或者 MP3隨身聽之類的,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比價格比功能比造型之後,才選出自己合意的的機種。畢竟這些東西也不便宜,還是慎重些好。
這些東西都是隨身要攜帶的,隨時可以拿出來亮相的,當然要夠酷夠體面,地位可以說已經跟衣服裝飾品相當。有沒有看過手機一掏出來被眾家姊妹或兄弟嘲笑的窘況,當事人可能覺得死掉算了。
但筆者相信很多人在比較的過程中,往往都會發現高價位機種與低價位機種,在造型與質感上有著顯著的差異。而知名品牌(特別是日系商品),往往在造型與質感上又勝過國內的廠商甚多。
當然,並不是說低價機種的造型或質感就比較糟,他們也有一定的水準,只是當高低價的機種被擺在一起的時候,很可能優劣立判。這也是為何高價機種就是有本事賣貴一點,卻還是有人願意買的道理。
但是花了更多的錢,到底買到了什麼,卻是很有趣的話題。感覺上,生產成本比較高的產品,價格應該賣比較貴。至於3C商品,似乎應該是功能比較多的會比較貴。本來嘛,一分錢一分貨不是嗎?
可是廠商卻開始玩起了「消費者價值」的遊戲,而且大玩特玩。這樣的遊戲內容是:商品的價格是根據消費者願意付多少錢來決定,而不是商品的生產成本而定。
於是,生產成本不高的商品,其實卻可以賣得很貴,因此廠商可以有很高的利潤。但是消費者也不是傻子,低價的東西要賣高價,有誰會上當啊?
其實,還真的有人會上當,而且還心甘情願的上當。這個丟給消費者的釣餌,叫做造型與質感,此外,還有品牌知名度。同樣是數位相機 ,功能一樣,外國廠商的產品硬是比國內的貴。
或許你會說,沒辦法呀,我也知道他們的功能一樣,甚至連裡面的製造材料都一樣,但是誰叫你的產品造型和質感就是比不上別人家的,我寧可多花一點錢也想買個賞心悅目的產品回家。
這個就是被製造商稱為「消費者價值」的遊戲。其實這些商家並沒有錯,因為人嘛,總喜歡看起來漂亮的東西,多付點錢是應該的。誰叫你貪圖美色?而且老實說,你也買得蠻爽的不是嗎?
只是據說有的廠商實在玩得過火,把同一批從工廠生產出來的機種,分別套上不同的殼,並且標上不同的價格,分別打高價路線和低價路線,但其實骨子裡這兩個機種的內容物根本就相同,或者差異不大。
有的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這種喜好,乾脆做起換殼的生意來了。數位商品能換殼,應該是多年以前就首見於手機。等到數位相機開始普及以後,相機廠商也開始玩起這個遊戲。
數位商品還多著哩,例如PDA ,接下來還有液晶電視,平板式電腦等。這些商品有個特性,就是當功能越來越不重要的時候(功能已經夠強了,每個廠商的性能都差不多),造型就越來越重要。
筆者其實並不反對廠商玩「消費者價值」的心理遊戲。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當然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市場才會存在。當廠商貴得理直氣壯的時候,你還不是一咬牙就買下去了?
只是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廠商要加油囉,產品的功能相同,技術能力相同,卻只因為造型質感較差而賣不上好價錢,難道不覺得很嘔嗎?消費者是膚淺的,而且膚淺得很甘願,似乎應該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