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茫茫網海中的冷日
發生過的事,不可能遺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恭喜您是本站第 1669420 位訪客!  登入  | 註冊
主選單

Google 自訂搜尋

Goole 廣告

隨機相片
IMG_2481224.jpg

授權條款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硬體園地 : [轉貼]M.2固態硬碟給你1GB/s大頻寬:新介面規格全面解析,採購應用重點大集合

發表者 討論內容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轉貼]M.2固態硬碟給你1GB/s大頻寬:新介面規格全面解析,採購應用重點大集合

M.2固態硬碟給你1GB/s大頻寬:新介面規格全面解析,採購應用重點大集合

發表於 2014年9月22日 09:00

固態硬碟傳輸介面越來越多元,除了最為基本的 SATA 外,還有 mSATA
PCIe M.2 SATA Express 等介面,帶來各式不同妙用。 Intel 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除了主導多項介面規範制定,更逐一導入進個人電腦平台,使其應用更加普遍。看多了
SATA 固態硬碟介紹,這回讓我們將焦點轉向 mSATA M.2 ,瞭解其應用範疇與優缺點,並且來場集合測試論高下。

介面字眼滿天紛飛

首先來釐清字彙上的困惑,SATA、mSATA、M.2(NGFF)、SATA Express乃至於PCIe(PCI Express),皆定義稱之為介面(Interface),這點無庸置疑的簡單。然而談論到M.2與SATA Express時,會發現怎麼老是在「介面」這字眼上打轉,不斷重複多種介面資訊。好比都說產品是M.2介面了,怎麼又會牽扯到SATA介面?那麼它到底是哪種介面呢!


這可以簡單用層級來看,介面字義是訊號層、電氣層,以及硬體層的總和。訊號層主要工作等同通訊協定(Protocol),得以讓主控制與裝置端溝通協調,進行資料傳輸作業。電氣層則是規範電源細項,如工作電壓、承載電流量,以及電源管理機制等部分。硬體層為外在差異,包括連接器樣式、尺寸規格等,大多由這層級掌管。

雙介面訊號裝置變多

特別容易讓人混淆的是M.2,儘管普遍稱之為介面,Intel卻只有制定出電氣與硬體層。核心關鍵的訊號層,則是採取開放政策,相容於許多種舊有介面規範。模組製造商可依產品類型與需求,選用與系統主控端相容的SATA、PCIe等,各式介面訊號控制器來設計產品。M.2並非具備完整層級的介面,因此Intel早先是以NGFF(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來稱呼,意指統一尺寸規格而非所謂的「傳輸介面」。

相似情況也發生在SATA Express,這由SATA-IO所制定的規範,定案版本稱為SATA 3.2。其重大轉變是捨棄12Gb/s頻寬發展,轉向改投PCI-SIG陣營,採用PCIe介面訊號層來建構。SATA-IO特地保留向下相容SATA規範,因此主控端(Host Controller)可以連接SATA裝置,而裝置端則視所採用磁碟控制器規格而定,未必能支援SATA介面訊號。

介面關係式不難搞懂

另外有些人可能曾經困惑的mSATA,Intel設計是電氣與硬體這2個層級,直接相容於PCI-SIG所制定mini PCIe介面,顯著差異是重新定義了腳位。至於訊號層則是直接取用,或說相容於SATA介面,因此可用頻寬與各項特性無異。換言之,各式標準mini PCIe介面模組,裝在mSATA插槽上可是不會動作。

反觀SATA與PCIe介面極為單純,僅支援各自相對名詞的訊號層,硬體層也不相容於其他介面裝置。即便裝置端有著複雜結構設計,最終負責與系統溝通連結的部分,必然得是採用SATA或PCIe通訊協定。以上,簡單搞清楚這重要的基本概念,將來就不會再雞同鴨講,你到底是在跟我說哪種介面?有事嗎你!

各傳輸介面重點規格比較



介面規範

SATA

mSATA

PCIe

M.2

SATA Express

通訊協定

SATA

SATA

PCIe

PCIe、SATA

PCIe、SATA

SATA傳輸速率

6、3、1.5Gbps

6、3、1.5Gbps

-

SATA 6、3、1.5Gbps

SATA 6、3、1.5Gbps

PCIe傳輸速率

-

-

5GT/s

5GT/s

5GT/s

SATA傳輸頻寬

600、300、150MB/s

600、300、150MB/s

-

SATA 600、300、150MB/s

SATA 600、300、150MB/s

PCIe傳輸頻寬*

-

-

500MB/s

2、1GB/s

2、1GB/s

頻寬提升彈性**

X

X

* PCIe傳輸頻寬是以當前應用為推算基準,M.2與SATA Express普遍採用規格是PCIe 2.0 x2,故可用頻寬基本值為1GB/s,若採取PCIe 2.0 x4配置則是高達2GB/s。PCIe介面只以PCIe 2.0 x1為例,實際規格得以裝置支援規格,按照通道配置數量來相乘。

**頻寬提升彈性部分, Intel預定明年推出的新平台晶片組,有望將現行PCIe 2.0升級為3.0規格,有機會讓頻寬倍增。

有利於電腦小型化設計

PCIe介面固態硬碟產品,Intel自組NVMe陣營並制定出規範,當前以企業應用環境為主力。雖然Intel也在SATA Express參了一腳,率先整併進稍早前推出的9系列晶片組上,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原生或相對應儲存裝置上市。這兩者和主題的關聯性有限,因此就不一一細究,真實應用面之類兩三事。

主角mSATA和M.2部分,都是由Intel主導推動,並且制定出相對應規範。Intel亦挾自行設計主機板晶片組的優勢,在不同時間點,逐一導入到筆電平台上應用。相較於典型2.5吋固態硬碟,即便再薄也有7mm高度,長與寬則是固定為100、70mm。改採用這新些式介面,利基點無非是既小又輕薄,能協助筆電朝向更輕薄化設計。


▲舉如NUC這類巴掌大,或先前所謂1公升容積的迷你桌機,格外適合採用mSATA、M.2固態硬碟模組。相較於標準2.5吋裝置,輕薄短小占用的機構空間不多,能夠協助產品達成小型化設計。

mSATA與M.2應用有別

也許你直到近期才開始注意到M.2介面,它與mSATA過往推廣歷程相似,Intel老早就引進到筆電平台上應用,差別在於應用範疇有些轉變。mSATA導入應用初期,Intel主機板晶片組僅能給予SATA 3Gb/s資源,再加上當時固態硬碟單價仍然高,因此是以搭配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加速應用為主。

過去有段時間經常能見到,筆電預設裝配約32~64GB不等容量固態硬碟,其用意並非讓使用者拿來當系統開機碟使用,而是提供給晶片組建構固態混合硬碟功能。近年才導入應用的M.2則是大不同,基於可支援PCIe 2.0 x2介面訊號因素,格外適合用於打造高性能固態硬碟,使得筆電儲存裝置速度也能達到700MB/s或以上。

老電腦照樣可以裝M.2

Intel也在不同時間點,陸續將這2種介面擴及桌上型電腦平台,因此mSATA與M.2並不會和你無緣。mSATA或許該說它生不逢時,自6系列桌上型晶片組導入後,被採用率說來有限。M.2則是占有先天架構優勢,雖然想要取代SATA 6Gb/s是有相當難度,但是能與mSATA攜手進占Mini-ITX、NUC等,諸如此類迷你電腦應用市場。

對於廣大的玩家而言,M.2亦是以較少花費,獲得更高速固態硬碟的捷徑。就算電腦還不支援,短時間內也不想升級,都不會成為阻礙。只要添購M.2轉PCIe轉接卡,就算老電腦也能裝配M.2固態硬碟,這是支援PCIe訊號的一大優點。除了掏出錢,還需要做的動作和升級電腦相仿,就是確認晶片組有沒有足夠PCIe通道可用而已。


▲華碩預定在近期推出Hyper M.2 x4 Expansion card,這款M.2模組轉PCIe轉接卡,可裝配Type 2242、2260、2280、22110尺寸規格模組,PCIe端連接器為x4配置規格,整體設計相容於PCIe 2.0/3.0規格M.2固態硬碟(M Key)。

挑選得從尺寸規格看起

無論你是有mSATA或M.2需求,採購前還有些細節得留意,基本要點為尺寸規格。mSATA有Full Size與Half Size版本之分,也就是俗稱的長、短卡這差異,兩者長度分別為50.8mm與26.8mm,插槽機構很容易做到兼容。問題在於台灣零售通路市場,所能夠買到的mSATA固態硬碟皆為Full Size規格,Half Size得透過訂購之類途徑才能取得。

mSATA問題並不大,反觀M.2就有點傷腦細胞,除了前述SATA與PCIe通訊協定之分,尺寸規格等細節更是繁複。依據Intel定義規範,M.2具有多達10種尺寸規格,其中建議用於固態硬碟的有3種,分別為Type 2260、2280、22110。差異在於長度不同,如字義依序是60、80、110mm,至於寬度一率同為22mm規格。

mSATA與M.2固態硬碟尺寸規格比較表


介面規範

mSATA

M.2

版本區隔

Full Size、Half Size

Type 22110、2280、2260

標準長度

Full Size 50.8mm

Half Size 26.8mm

Type 22110 110mm

Type 2280 80mm

Type 2260 60mm

標準寬度

29.85mm

22mm

標準厚度

4.85mm

單面2.15mm、雙面3.58mm

相容性並不會造成困擾

M.2模組有單雙面之別,規範厚度分別是單面2.15mm、雙面3.5mm,電腦廠商普遍會預留足夠空間,兼容性並不大會造成困惱。至於防呆機制部分,固態硬碟應用得留意B Key和M Key之別,B Key對應Socket 2規格插槽,能採用SATA或PCIe x2介面訊號。M Key則是與Socket 3插槽對應,是為高速固態硬碟特別規劃,只支援PCIe但是通道能配置為x4模式。

為了插槽最大相容性,固態硬碟電路板得以B Key與M Key同時兼具,這並不會改變原定所支援的介面訊號規格。而主控端的Socket 2與Socket 3插槽,普遍應用只具有M Key防呆卡榫,以達成最大交互相容目的。就我們這次借得的產品來看,固態硬碟廠商確實都同時做了這2種缺口,某程度上是可以不用太在意這差異。


▲圖例為華擎Z97 Extreme 6主機板,除了左邊稱之為Ultra M.2的Socket 2插槽。以此為例來看Socket 2與Socket 3之分,外觀上並沒有顯著差異,防呆卡榫都是位於B Key端,差別在於Socket 3能支援PCIe x4通道配置模式。

原生PCIe產品數量有限

想當然耳,採購前得留意主機板、筆電、桌機,到底能夠安裝使用何種規格模組,這並不會是多大的難題。實質限制和mSATA相仿,目前可以採購到的M.2固態硬碟產品數量並不多,價格也比標準SATA機種高出一些。由於價格資訊相當容易查詢到,這邊就不加以細究性價比這檔事,以下重點還是擺放在採購注意事項上。

洗腦般的碎碎念,M.2固態硬碟除了SATA通訊協定,亦可採用頻寬更大的PCIe,又以後者為重點。目前已知而且能購買到的產品之中,以Plextor M6e與Samsung XP941最具代表性,因為其固態硬碟控制器,分別支援PCIe 2.0 x2與x4通道配置。但不幸的消息是,M6e已於上半年在國內開賣,XP941還有待代理商評估是否引進銷售。

就算你很熱血地從國外購買XP941,當前9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礙於Intel建議規格與PCIe通道有限因素,電路設計普遍只能提供2條通道。唯一例外的是ASRock(華擎),Z97 Extreme 6所打出Ultra M.2口號,即為對應支援Socket 3的規格。除此之外,大概只能搭配前面提到的M.2轉接卡,才能讓XP941發揮出超越1GB/s的完整性能。


▲圖例2款M.2固態硬碟模組,其控制器同為PCIe介面規格,Samsung支援PCIe 2.0 x4,電路板如實設計為M Key規格。而Plextor屬於PCIe 2.0 x4規格,但是一如其他多家廠商,電路板同時具備B Key與M Key開口。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原文出處:M.2固態硬碟給你1GB/s大頻寬:新介面規格全面解析,採購應用重點大集合 | T客邦 - 我只推薦好東西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轉貼]固態硬碟常見的M.2接口,深入細節你未必知道

【硬派學堂】固態硬碟常見的M.2接口,深入細節你未必知道

 2016-07-13 22:51:03
在Intel 9系晶片組發布時,一部分小夥伴還在吐槽這一代晶片組沒有大的誠意,最大的更新就是SATA-E接口和M.2插槽。就當時的情況來講,SATA-E接口還沒有太多實際的產品,但是M.2接口的相對就豐富不少,實用價值也更大。如今很多筆記本或主板都配備了M.2接口,那麼M.2接口更多具體的技術和規格細節大家都清楚嗎?

今天攻城獅就和大家具體講講!

M.2插槽&M.2 SSD

首先明確一點,M.2 固態硬碟其實就是NGFF接口固態硬碟,最早由蘋果使用的,它是一個高速磁碟接口。

M.2規範是Intel提倡的微型連接器和模組方案,在2011年末到2012年初提出並推廣,其本意是與英特爾力推的「超極本」概念結合,促進筆記本的的輕薄化與小型化。當然它的出現,目的是替代2009年提出的mSATA接口,至於mSATA曾經也算風靡一時,在這裡也不多說了。

按照插槽型號來劃分,現在在常見的NGFF插槽有兩種,分別是B模式和M模式。如下圖,NGFF插槽上有一個防呆口,B和M的防呆口是反的,兩者不能混用,所以如果反裝SSD就裝不進去。

現在桌面PC上的NGFF插槽主要是M模式的,筆記本上則B模式比較常見。下圖中綠色PCB的就是M6E擴展卡上的M模式插槽,藍色PCB的就是筆記本裡面的B模式插槽。


從尺寸上來講二者區別很明顯。以SSD這種大容量存儲設備而言,mSATA SSD單面排布NAND Flash顆粒時,其厚度可以高達4.85mm;而M.2 SSD單面排布僅有2.75mm,雙面排布也只有3.85mm。另外,以寬度而言,mSATA SSD模組的寬度為30mm,M.2 SSD模組則僅為22mm,更加省空間。

另外,M.2接口模組的用途也衝破了存儲設備的限制,應用場景極廣。除SSD之外,Wi-Fi、藍牙、NFC等方面也有它的用武之地,比如M.2接口的千兆無線網卡。M.2覆蓋的協議也不僅僅限於SATA,USB、PCIe、DP,甚至UART、I2C等也是毫無壓力的。

尺寸及Key位

M.2模組的尺寸目前有11種,用Type xxyy的方式表示,xx表示寬度,yy表示長度,單位為毫米。例如上面提到的Type 2242,表示其寬度22mm,長度42mm。Type 3030則表示其寬度30nm,長度30nm。目前M.2 SSD常見的Type有三種,就是2242、2260、2280。

M.2連接器用PIN的缺口位置來表示Key,這個概念用於標明該模組提供支持的接口/協議。目前的規範中有定義的是A、B、E、F、M五種key位,這其中又以B和M兩種key位較為常見,下面是示意圖。


B Key的模組,其PIN缺口位於第12~19號位,提供對PCIe x2、SATA、USB 3.0、I2C、HSIC等的支持。

M Key的模組,其PIN缺口位於59~66號位,提供對PCIe x4、SATA和SMBus的支持。

M.2 SSD幾乎大都是「B&M」 Key的,也就是有兩個缺口。其中,支持SATA或PCIe x2的配置叫做「Socket 2」配置,支持PCIe x4的配置叫做「Socket 3」配置。

關於類型

M.2 SSD的型號較為複雜,大家日常看到和M.2 SSD一起說的概念還有SATA、PCIe和NVMe,他們和M.2 SSD什麼關係呢?來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梳理。

首先請牢記,SATA和PCIe都是接口/總線規範。

對存儲理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SATA仍然是目前最流行的存儲介質規範。以SATA 3.0版本計,其總線的帶寬為6Gbps(也就是理論最大傳輸率750MB/s),但沒有可能達到這個理論值。對於普通SATA 3.0 SSD而言,讀寫速度達到500MB/s以上,就可以視為十分優秀了。而PCIe(PCI Express)規範要強悍的多,提供的帶寬遠遠比SATA為大。比較常見的PCIe 2.0 x16(一般用於顯卡接口)的帶寬高達64Gbps,也就是說,1條PCI-e 2.0通道帶寬就有4Gbps,而1條PCI-e 3.0通道的帶寬更是翻了倍。將PCIe技術應用於SSD,可以大大提升性能。以PCIe SSD中的入門型號浦科特M6e來測定,讀寫速度都可以輕鬆達到700MB/s以上。當然,這個速度也不可能達到理論值。那麼,既然支持SATA通道的和支持PCIe通道的M.2 SSD外觀幾乎相同,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走哪一條路?答案是SSD的主控晶片與主板上的接口。來舉個例子,浦科特M6G和M6E,前者採用的是Marvell 9188主控,支持SATA;而後者採用的是Marvell 9183主控,支持PCIe。另外,主板上的M.2接口可以被OEM廠商設計為僅支持SATA、僅支持PCIe和混合三種模式,目前對於筆記本而言,大多數還都是僅支持SATA的,其餘的要麼是混合支持,要麼是僅支持PCIe。需要說明,僅支持PCIe的多為高端型號。

然後請牢記,AHCI和NVMe都是邏輯接口規範。通俗來講,就是AHCI/NVMe比起SATA/PCIe來,更像是「協議」。

AHCI規範誕生於2004年,是SATA的黃金搭檔。AHCI規定的指令和協議大多是對延遲比較高的磁性存儲介質(如機械硬碟)作優化的,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SSD普及之後,很長時間內仍然沿用 SATA+AHCI的老路,AHCI對SSD這種低延遲的快閃記憶體介質沒有任何作用,SATA的帶寬限制又進一步制約了SSD的性能發揮,NVMe就是為了破除這種桎梏而應運而生的。

NVMe的全稱叫做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大致翻譯為「非易失性存儲快速方案」, 仍然是由存儲業界巨頭如三星、Intel等制訂並推動的。它與PCIe規範 充分結合,專門針對SSD進行優化。

其與AHCI相比,讀寫延遲大大降低,對多隊列的支持十分完善,隊列深度也加深了。總而言之,PCIe+NVMe讓SSD的效能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咱們以比較火的M.2 SSD三星SM951為例,其512GB版本的連續讀寫速度均達到了1.6GB/s,想對SATA3的速度來講確實非常非常快。雖然目前支持NVMe的SSD型號還較少,但攻城獅編覺得這基本上應該也是未來的大趨勢了吧。

安裝注意事項

在給自己的機器加裝M.2 SSD之前,首先你得確定至少也得是英特爾9系以上的主板;先確定機器本身有空餘的M.2插槽,並且搞清該插槽的規格。

電商渠道銷售的M.2 SSD都會標明長度,因此大家購買時需要看仔細了

一般來講,筆記本中的M.2插槽提供三種不同的固定螺絲孔位,也就是說2242、 2260、2280三種規格的SSD都可以添加。不過,2242規格的M.2 SSD受PCB板面積所限,最大容量僅有256GB,2260規格的又相對較少,因此首選加裝2280規格的M.2 SSD。


原文出處:【硬派學堂】固態硬碟常見的M.2接口,深入細節你未必知道 - 壹讀
冷日
(冷日)
Webmaster
  • 註冊日: 2008/2/19
  • 來自:
  • 發表數: 15771
[轉貼]SSD固態硬碟 - NGFF M.2及SATA Express基礎知識入門

SSD固態硬碟 - NGFF M.2及SATA Express基礎知識入門 - 電腦

NGFF M.2(以下下簡稱M2)和SATA Express(以下下簡稱SATAe)是用以替代當前Mini PCI-Express(以下下簡稱MIni PCIe)/mSATA和SATA的新一代接口。
M2接口和SATAe接口已經可以在部分新款筆記本電腦和Intel 9系列主板上見到了,因為易與現有的接口相混淆,在這裡做一個簡單介紹。

一、M2

M2是目前常見於無線網卡、3G網卡和部分小型SSD的Mini PCIe/mSATA的替代升級版,具備小尺寸、低高度、集成度更高的優勢。


M2接口、板卡因尺寸規格(長寬高)和鍵位(Key)不同,分為多種規格。下面引用鏈接器製造商TE的一篇PDF,簡單說明。(參考資料都在帖子最後提供下載)




比如舉例中的2242-D2-B-M,是一個寬度22mm 長度 42mm 雙面各高1.35mm B+M鍵位的M2插卡,這塊插卡應當是一塊SSD,具備PCIe x2及SATA接口(當然任何M2設備只能用其中一種接口,具體使用哪個接口由主控決定)。


(上圖中右側這個便是2242-D2-B-M規格的SSD,與左側mSATA規格的SSD做對比)

(上圖是2280-D2-M規格的三星XP941 SSD)

(上圖分別是Mini PCIe半高規格和M2 2230-S3-A-E規格的Intel 7260無線網卡)

(上圖是華碩Z97 Deluxe,可以看到PCH散熱器下方靠近SATAe端口旁邊有一個M2 M鍵插槽,可以支持M2 2260和2280兩種規格的SSD)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M2插卡、插槽的用途可以通過鍵位來區分。同時,每種規格中也包含多組數據/信號通道,供不同用途使用。跟Mini PCIe/mSATA一樣,M2接口的金手指也是兩面交錯排列的。這裡為了說明,給幾種常見規格的針腳定義。

(上圖 M2-A,鍵位在pin8-pin15。具備PCIe x2、NFC、Display Port和USB 2.0通道等)


(上圖 M2-B,鍵位在pin12-pin19。具備SIM卡、音頻、PCIe 2.0、SATA及USB 3.0通道復用通道等)

(上圖 M2-E,鍵位在pin24-pin31。具備PCIe x2、NFC、SDIO、PCM、USB 2.0通道等)

(上圖 M2-M,鍵位在pin59-pin66。具備PCIe x4及SATA復用通道)

(上圖 M2-1216 HMC規格,非插卡形式,主要用於通信模塊)

(上圖 M2-2226 HMC規格,非插卡形式,依然是通信模塊)


(上圖 M2接口金手指及鍵位佈局,可以看到金手指是交錯排列的)

從規格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A B E M四個鍵位以外,還有其他鍵位,但大部分尚未應用。

M2的鍵位設計的比較有迷惑性,像當年DDR內存一樣,容易被強插導致插反。比如A和M鍵位,注意數一下兩面剩餘的金手指片數,一個是4/3,一個是5/4。另外就是碰見不熟悉的,不要強插,以免損壞。

從針腳定義圖中可以發現A及E的針腳定義有一定的共通性,B及M的有一定共同性,但AE/BM二者之間差異較大。也就是說M2接口是通過不同的鍵位加以區別的,不能通過物理損壞的方式,強行將其他鍵位的插卡插入不合規格的插槽中。

跟Mini PCIe/mSATA接口類似,B M鍵位的M2接口的PCIe通道和SATA通道也是復用的,通過一組檢測針腳來判斷設備是走PCIe通道還是SATA通道,同一設備只能用其一。

M2接口也是只用3.3v為輸入電壓,如果未來會有向2.5"轉接的設備,可能需要DC-DC轉換或者要求直接3.3V輸入。

點評:

M2接口在設計之時就考慮到了可用於多種用途,多種尺寸規格可以用在不同場合之中(不僅有前面介紹的22mm寬度和HMC模塊形式,還有16mm和30mm寬度,在最後的資料中提供),而且未來還有進一步擴展的空間。

但就是因為規格太多,容易使人發生混淆和兼容性的障礙。就比如一台筆記本裡面是2242規格的插槽,那麼其他2260/2280規格的SSD就肯定無法使用;同樣,如果2260規格的插槽在42mm位置沒有預製螺絲孔,那麼也沒法使用2242規格的SSD。

現階段M2規格的設備尚少,某些廠家走在了前列,或者同時推出M2和Mini PCIe/mSATA規格的設備。在購買時候一定要確定插槽的規格,以及設備的規格。除了尺寸和鍵位以外,還要注意SSD走的是PCIe通道還是SATA通道。如果同一款SSD既有mSATA規格又有M2規格的(比如Intel 530),那麼肯定是走SATA通道的,不要被外形所迷惑。



二、SATAe

SATAe是目前SATA接口的升級版,有點類似於M2,也是PCIe x2及SATA的復用接口。

SATAe並不是全新設計的接口,它是在現有SATA接口上加以改造得來的,借鑑了一部分SAS接口的設計。


如上圖所示:(a)是SATAe設備端插頭;(b)是SATAe數據線設備端插口;(c)是SATAe熱插拔背板設備端插口;(d)是SATAe主機端插口;(e)是SATAe數據線主機端插頭。

這裡我們跟現有的SATA接口和數據線插頭找不同就可以了。如果手裡有空閒不用的SATA硬盤和數據線/電源線(一體的最好),可以拿來進行對比。如果手裡有SAS接口設備更佳。

先說設備端。

目前SATA設備的接口是分兩段——數據線7pin和電源線15pin,有一個"7"或者"L"形的舌頭或者缺口。在SATAe裡面,"7"和"L"拐角處被連接起來,也就是舌頭成了一個完整的平面,底下空缺。同時,在連接處的另一面多了7pin金手指。

不太形象?這裡借用一下SAS接口用以說明(SAS接口跟SATAe的設備端接口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A段和C段是SATA、SATAe、SAS接口共有的部分,B段是SATAe和SAS接口獨有的部分。SATAe接口和SAS接口B段的物理外形並不完全相同,結合最上方圖(b)的就能發現SAS接口是B端下方整個掏空了,而SATAe接口B端下面依然有個突出。這也就保證SAS和包括SATA一體線纜無法插入SATAe設備中,反之,SATAe線纜可以插入SATA和SAS設備中。

換個視角。看你手裡SATA硬盤的接口、最上方圖(a)(b)和上圖。SATA接口是"7"和"L"中間是斷開的;SATAe接口是"7"和"L"拐角處被連接起來,但底下空缺一塊;SAS接口是"7"和"L"拐角處整個連成一體。

再到主機端。

SATAe接口的主機端實際上就是兩個SATA接口並排,再加上一個只有4pin的縮小版SATA接口。這是為了保證向下兼容性,畢竟SATAe接口是復用PCIe x2及2組SATA線路,如果不考慮兼容性的話,接口浪費會很嚴重,而且難以佈局。

其實還有一種只有PCIe x2線路的SATAe接口,實在最上方圖(d)的SATA接口中多了幾個凸起,這樣SATA數據線纜就無法插入這個接口,只能用專門的SATAe PCIe x2線纜。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是用PCIe x2替代兩組SATA線路,那麼為什麼還要多4pin接口?除了物理上加以區分以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SATA是存儲專用,但PCIe是外圍通用,不僅要有數據pin,還要有時鐘pin等。

SATAe我沒有找到確切的針腳定義,但基本上可以推斷出是PCIe Tx+/Tx-/Rx+/Rx-與SATA Tx+/Tx-/Rx+/Rx-相復用,PCIe額外要用的針腳可能與其他針腳相復用。這也就導致SATAe線纜雖然能插進SAS設備中,但實際上沒法用。

點評:

SATAe是為瞭解決目前標準2.5"和3.5"外形存儲設備帶寬而設計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可能很快淪為雞肋。

為了保證對SATA的向下兼容性,SATAe的接口占地面積過大。相對於M2小巧的接口,SATAe簡直巨大,而且帶寬只有M2 M鍵規格的一半(這還不算上M2可以用來自CPU的PCIe 3.0,但SATAe目前只能用PCH提供的PCIe 2.0的差異),在有更大帶寬的設備時,新的瓶頸就會出現。所以SATAe很可能只是過度設備,或者只能作為消費級平台上的非固定存儲設備。因為:
1 在不追求單一設備高帶寬的情況下,有便宜量又足的SATA 6Gbps(半雙工)。即使主板原生的不夠用,還有低成本的PCIe SATA擴展卡。

2 在追求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情況下,有雙端口SAS,單端口帶寬就可達12Gbps(全雙工)。可以通過SAS HBA和SAS Expender成規模擴展。

3 在追求高性能的情況下,有PCIe插卡形式的SSD(包括M2)。可以自主選擇x2 x4 x8甚至更高的PCIe鏈路需求,以實現更高帶寬。

4 在同時追求高性能和熱插拔的情況下,有為下一代NVMe SSD設計的多功能接口 SFF-8639。包含6條數據通道,可用於PCIe 3.0 x4、SATAe x2、SAS 12Gbps、SATA 6Gbps,根據需要以分配。



SFF-8639,目前可見於Intel和三喪最新的2.5" PCIe NVMe SSD和DELL PowerEdge R920服務器上。

SFF-8639接口在SAS接口(SFF-8482)的兩面上都排列了針腳,使其具備6條數據通道(復用):白色SATAe x2;白色及灰色SAS x4;黑色PCIe x4。
未來的SATAe設備接口可能會轉向SFF-8639接口,以適應下一代需求。



由於Intel決定不在新的9系列平台上提供對SATAe的原生支持,所以目前計畫推出的9系列新主板也只有部分高端型號加入了該接口,但PCH PCIe鏈路爭搶嚴重,加之與CPU通信的DMI總線只有相當於PCIe 2.0 x4的帶寬,所以即使有了新接口,但也難以發揮出優勢。況且目前尚無量產的SATAe設備,主板上的接口只能暫時當一般的SATA接口使用,或者轉接為標準PCIe 2.0 x2插槽使用。

下一代原生PCIe的SSD主控,比如SF-3700系列,前端同時提供PCIe x2和SATA兩種接口,配合SATAe接口也許能發揮最大作用。


三、M2和SATAe帶來了什麼

顯而易見的就是更高的帶寬。PCIe 2.0 x2 10Gbps要比SATA 6Gbps快了66%,如果升級成PCIe 3.0 x4更是快了5倍以上。

但這是對目前最常見的SATA來說。在數據中心和其他有RAS要求的環境中廣泛應用的SAS具備雙端口功能,而且是全雙工(SATA是半雙工)。在SAS 6Gbps下,利用雙端口就可以實現12Gbps的總帶寬,已經可以超過目前大部分M2和SATAe設備的帶寬。而且SAS已經進化到12Gbps,雙端口也就是24Gbps的帶寬,僅比PCIe 3.0 x4的32Gbps少了1/4。(其實不應該這麼比,SAS的雙端口很多時候是作為冗餘用的,目的是防止單點故障;而且一個是企業級一個是消費級,設計思路是不同的)

存儲接口紛紛擁抱PCIe的一個原因就是PCIe可以通過多通道輕鬆倍增帶寬,x1-x2-x4-x8-x16。而SATA只能通過RAID的方式間接增加帶寬,邏輯更複雜了,系統的不穩定因素也更多了。

但系統中的PCIe資源是有限的。Intel LGA1150 CPU只有16條PCIe通道,9系列芯片組可以拿出8條(其中1條必然要被集成網卡拿走),其中有多少資源可以供給M2和SATAe用?高端主板上排滿了PCIe x16插槽和各種板載設備,還要留出空間給M2和SATAe,資源爭搶非常嚴重。要知道先前提到的配備PCIe NVMe SSD的DELL PowerEdge R920是四路E7v2的服務器,總共有160條PCIe 3.0通道,因此分8x4條出來給存儲用完全無壓力。

當然主板廠商可以依靠老辦法——PCIe通道切換開關和PLX橋接芯片來最大化PCIe佈局。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密密麻麻的一板子接口,大部分是擺設;或者一堆設備爭搶一條窄路,看上去美,但用起來受罪。(合理應用PCIe開關和PLX橋接芯片可以最大化資源利用,但前提是合理;為確保使用體驗,用戶也應該知道哪些接口共用了一條通道;我不想再說說明書的重要性,但消費級主板廠家的說明書大都是擺設)

至於曾經提及的延遲問題,僅僅是從SATA轉向PCIe並不會帶來實質的進步。相反,轉接過多的話,延遲會不降反增。這跟多卡SLI/CF,用PLX方案的性能要比原生通道拆分的低是一個道理。

也許主板廠商可以大膽地分配一路PCIe 3.0 x4給M2接口與最後一條PCIe x16接口共用,但這目前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直接用CPU的PCIe通道固然可以降低延遲提高性能,但這也限制了顯卡的擴展,而且目前尚無PCIe 3.0 x4的M2 SSD。所以就實用來說,對主板廠商還是用戶,都是一個兩難境地。而這種尷尬局面也許需要更多的CPU PCIe通道(比如LGA2011平台)和未來新設備的發展才能解決。


SFF-8639 Multi HP conn.pdf
ATTEND_M.2 introduction.pdf
TE_CHI_DS_1-1773706-1NGFF_QRG-SC_0513_1-1773706-1NGFF_QRG-SC.pdf
SFF-8482 SAS DP conn.pdf

Original source bbs.pceva.com.cn by nighttob

原文出處:SSD固態硬碟 - NGFF M.2及SATA Express基礎知識入門 - 電腦討論區 - Mobile01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 |



Powered by XOOPS 2.0 © 2001-2008 The XOOPS Project|